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25803)

作品数:49 被引量:726H指数:14
相关作者:吴树仁王兆印石菊松孙萍游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1篇水利工程
  • 5篇建筑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0篇地震
  • 19篇汶川地震
  • 14篇石流
  • 14篇泥石
  • 14篇泥石流
  • 14篇滑坡
  • 5篇大地震
  • 3篇堰塞坝
  • 3篇震后
  • 3篇植被
  • 3篇溯源冲刷
  • 3篇汶川大地震
  • 3篇河床
  • 3篇高速远程滑坡
  • 3篇崩塌
  • 3篇冲刷
  • 3篇12
  • 2篇地震诱发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灾害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清华大学
  • 7篇四川大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北京矿产地质...
  • 3篇日本京都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四川省农田水...

作者

  • 11篇吴树仁
  • 8篇王兆印
  • 7篇孙萍
  • 7篇石菊松
  • 7篇游勇
  • 6篇黄尔
  • 6篇柳金峰
  • 5篇殷跃平
  • 5篇陈兴长
  • 4篇王涛
  • 4篇施文婧
  • 3篇刘兴年
  • 3篇王旭昭
  • 3篇漆力健
  • 3篇张春山
  • 3篇汪发武
  • 3篇吕娟
  • 2篇李滨
  • 2篇杨克君
  • 2篇余国安

传媒

  • 12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地质通报
  • 5篇Journa...
  • 4篇工程地质学报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灾害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吉林水利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3篇2010
  • 19篇200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裂点发育及其对堰塞坝的稳定性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对堰塞坝的稳定和裂点的发育进行研究,发现堰塞坝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泄洪道内阶梯-深潭系统的发育程度Sp和坝体上游洪峰的水流能量p。堰塞坝的保存与溃决情况采用保留的坝高比进行定量描述,对于洪峰流量小于30 m3/s山区河流,保留坝高比与Sp呈线性相关;洪峰流量大于30 m3/s(<30 000m3/s)时,河道稳定所需的最小河床结构强度Sp随着单宽水流能量p的增加而增大。堰塞坝泄洪道内不发育阶梯-深潭系统或发育程度较低的坝体,Sp值小于稳定河床最小的阻力强度,将会发生下切、溯源冲刷并引起溃坝。保留的堰塞坝在泥沙淤积和水流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裂点,对河床下切起到控制作用,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风险。大型裂点能改变河床演变和河流地貌,连续堰塞坝形成的裂点能长期保存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张康王兆印刘怀湘余国安
关键词:堰塞坝河床下切汶川地震
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发生机制试验研究被引量:24
2009年
1920年海原大地震触发了多处典型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本文在对西吉党家岔滑坡进行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带土作为试验样品,以1940年5月18日美国帝国谷强震记录作为波动输入,利用DPRI环剪试验机,对该滑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环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发生时,坡体潜在滑面的滑带土在强震作用下发生的"滑动面液化"(Sliding surface liquefaction)现象是导致高速远程滑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滑动面液化"过程,滑体产生了逐渐增大的剪切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地震力作用结束瞬间已分别达到2.03m及104kPa),并获得了较大的速度,为高速远程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孙萍殷跃平吴树仁汪发武陈立伟
关键词:海原地震高速远程滑坡环剪试验
西汉水流域典型林草地侵蚀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说明西汉水流域典型林草地的侵蚀特征,为农业工程和流域治理提供依据,采用137Cs土壤侵蚀核素示踪技术,按野外采样、核素检测、模型计算三步开展研究。结果表明,6个本底区域的137Cs面积活度为1600~2402Bq/m2,平均值为2022Bq/m2;本底区域和未扰动的林草地,剖面核素活度随深度呈指数递减分布;采样荒草地为轻度侵蚀,林地为沉积或无明显流失,退耕还林用地为中度侵蚀;侵蚀强度:林草地<荒草地<退耕还林用地;对于同坡面的不同坡位,侵蚀强度:坡面上部>中部>下部;植被发育程度影响侵蚀量的大小,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通常植被覆盖度越高,侵蚀速率越小,反之侵蚀速率越大。
贾艳红王兆印漆力健
关键词:土壤示踪技术林草地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对恢复重建的影响及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评价被引量:8
2010年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潜在危害严重等特点,已经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制约因素。震后潜在泥石流发育度的评价,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叠加法对震后北川县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把北川县分为泥石流高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低发育区。高发育区集中于擂鼓镇—曲山镇—陈家坝乡一带,沿发震断裂上盘分布,占县域面积的6.6%;中等发育区位于高发育区两侧,以断裂上盘为主,占县域面积的22.5%;其余属低发育区,占县域面积的70.9%。在泥石流高发育区必须规避泥石流灾害;在中等发育区,应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确保没有灾害威胁,否则也必须进行规避。
陈兴长游勇柳金峰
关键词:泥石流恢复重建
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被引量:22
2009年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过2008年雨季后,激发了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在今后5~10 a的时期内,还将激发大量的泥石流。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是否产生暴雨以及暴雨笼罩范围,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是否堵塞沟道与泥石流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地震后,岷江上游的泥石流防治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通过对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沟防治工程现状的统计,指出了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数量少、标准低、承灾能力差、结构单一、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
游勇柳金峰
关键词:汶川8级地震岷江上游泥石流防治
节理岩质边坡破坏过程的PFC2D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31
2010年
边坡破坏后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距离预测可以为灾害危险性区划、风险评估等提供定量分析依据,可以为灾后重建规划以及地震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和其后的运动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理论方法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合理的描述,而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颗粒流程序PFC2D对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和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得出了破坏后的堆积形状和最终的运动距离。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流程序不但可以描述岩石等连续介质,而且可以描述节理岩体以及碎屑等不连续介质,是研究岩质边坡破坏运动的有效方法。
李新坡何思明
关键词:节理岩质边坡PFC2D
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城防洪计算
2010年
"5·12"汶川地震形成了大量颗粒松散物质,导致河道大幅淤积、抬升等剧烈地貌变化,从而在相当长时间内改变原有的河道行洪特征,诱发次生洪水灾害。论文对唐家山至北川县城一线的通口河河道进行洪水数值模拟,定量分析该河段由于河床地貌突变所导致的汛期洪水威胁增强效应及其对北川县城地震遗址防洪能力的影响。计算表明:由于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和魏家沟泥石流的影响,该河段沿程大幅淤积抬升,现状行洪能力大大低于震前20年一遇洪水的水平,远低于国家地震遗址保护要求的防洪标准;计算的水位和冲深对河道糙率较为敏感,但是由于河床地貌和床沙组成剧烈变化,糙率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
马宏博傅旭东刘帆李想王光谦
关键词:地震防洪能力次生灾害防灾
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前人在对堰塞湖进行安全评价中,往往较少考虑到坝体级配、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以及下游床面的结构。基于作者多次深入汶川地震灾区的考察调研,通过多个堰塞湖实例详细研究了上述因素对堰塞湖安全的影响,得出结论:坝体的级配会影响坝体自身的结构稳定性、溃坝水流最大流量以及渗透特性;两岸山体发生二次崩塌滑坡会增加堰塞湖溃决的危险;下游床面结构稳定性越高,河床越稳定,有利于堰塞湖的保存。还给出了表示坝体级配、两岸山体稳定性和床面结构的安全指标,提出了理想的堰塞湖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标形式,为科技工作者更全面的对堰塞湖进行安全评价提供借鉴。
张婧黄尔
关键词:汶川地震实例分析安全指标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被引量:56
2009年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
韩金良吴树仁何淑军孙炜锋张春山王涛王涛杨金中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震地质灾害
Slope Debris Flow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被引量:13
2010年
Avalanches and landslides,induc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resulted in a lot of disaggregated,solid material on slopes that could be readily mobilized as source material for debris flows.Rainstorms triggered numerous slope debris flows with great damage to highways and rivers over the subsequent two years.Slope debris flows(as opposed to channelized debris flows) are defined as phenomena in which high-concentration mixtures of debris and water flow down slopes for short distances to highways and river bank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19 slope debris flows,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mitigation strategies were studied.High rainfall intensity is the main triggering factor.Critical rainfall intensities for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single,several and numerous slope debris flow events were 20 mm/day,30mm/day,and 90 mm/day,respectively.Field investigations also revealed that slope debris flows consist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bbles,boulders and gravel.They are two-phase debris flows.The liquid phase plays the role of lubrication instead of transporting medium.Solid particles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and consume a lot of energy.The velocities of slope debris flows are very low,and their transport distances are only several tens of meters.Slope debris flows may be controlled by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systems and by reforestation.
LI YanfuWANG ZhaoyinSHI WenjingWANG Xuzhao
关键词:坡面泥石流地震区高速公路中高浓度降雨强度山体滑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