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B013)

作品数:13 被引量:110H指数:8
相关作者:李文凤尹炯罗志明王晓燕单红丽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甘蔗
  • 3篇锈病
  • 3篇蔗螟
  • 3篇种群
  • 3篇螟虫
  • 3篇防控对策
  • 3篇甘蔗螟虫
  • 3篇大螟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地统计学分析
  • 2篇种群动态
  • 2篇为害
  • 2篇苗期
  • 2篇基因
  • 2篇褐锈病
  • 2篇分子检测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锈菌

机构

  • 13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3篇罗志明
  • 13篇尹炯
  • 13篇李文凤
  • 12篇单红丽
  • 12篇张荣跃
  • 12篇王晓燕
  • 6篇申科
  • 1篇李俊
  • 1篇杨昆

传媒

  • 3篇植物保护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糖料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被引量:28
2014年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李文凤尹炯黄应昆申科罗志明王晓燕单红丽
关键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防控对策
云南蔗区首次发现由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甘蔗黄锈病被引量:6
2015年
为明确在国家甘蔗体系云南示范点甘蔗新品种上发生的锈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田间症状观察,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份锈病样品进行病原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云南勐海‘海引1号’的4份甘蔗锈病样品属甘蔗黄锈病,病原菌为屈恩柄锈菌,其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屈恩柄锈菌相应核苷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GU058021和GQ283004—GQ283009)同源性在99.9%以上,并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簇;来源于云南保山、临沧、勐海其他甘蔗新品种(系)的16份甘蔗锈病样品属甘蔗褐锈病,病原菌为黑顶柄锈菌,它们的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黑顶柄锈菌相应核苷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EU164548,GU058001和JX036025)同源性在99.8%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枝。本研究首次在云南蔗区发现由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甘蔗黄锈病。
王晓燕李文凤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罗志明尹炯
关键词: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
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2015年
阐述了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发病原因,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单红丽王晓燕张荣跃尹炯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控对策
检疫性病害甘蔗白叶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控对策被引量:8
2014年
结合田间调查分析了甘蔗白叶病的症状、致病病原、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等,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李文凤单红丽黄应昆王晓燕张荣跃罗志明尹炯申科
关键词:检疫性病害防控对策
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空间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大螟是危害甘蔗较为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田间分布规律与扩散动态,建立了不同调查时间在0°、45°、90°、135°等4个方向上大螟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及理论半变异函数,并用Kriging插值法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密度呈单峰型增长,聚集度和随机变异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大螟幼虫呈聚集型分布,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聚集度降低,相关性增强,范围在5.33~43.59 m;Kriging插值表明蔗苗前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弱,蔗苗中后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强。
罗志明尹炯黄应昆单红丽李文凤王晓燕张荣跃
关键词:宿根蔗大螟地统计学
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筛选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杀虫剂,采用5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分析各种农药对甘蔗螟害株和螟害节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甘蔗糖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螟害株防治效果和螟害节防治效果分别为76.59%和87.83%,处理后甘蔗糖分和实测产量也均为最高,分别达15.72%和101382.15 kg/hm2,较对照增加0.64%和7832.40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次之,螟害株防治效果、螟害节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为72.34%、84.26%、15.66%和100234.35 kg/hm2,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58%和6684.60 kg/hm2。因此,在甘蔗大培土期,使用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或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可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增产增糖效果明显。
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罗志明申科张荣跃徐宏毛永雷吉学进
关键词:甘蔗螟虫杀虫剂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尹炯罗志明黄应昆李文凤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杨昆
关键词:甘蔗品种种群动态抗性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被引量:38
2016年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凤尹炯黄应昆王晓燕罗志明张荣跃单红丽
关键词:甘蔗螟虫发生为害
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3种甘蔗害虫的防控效果被引量:12
2014年
选择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采用不同施药方法对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结合甘蔗下种,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g/hm^2与底肥一起施用,对苗期稻蛀茎夜蛾防效为70%-75%;结合甘蔗大培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与追肥一起施用,药后45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达98%以上,对甘蔗蓟马防效达70%以上;在甘蔗伸长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对水450kg/hm^2淋浇甘蔗根区,药后15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为90%以上。农药根施防治甘蔗害虫,方法简单易行,持效期长,且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害虫防治施药技术。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尹炯申科李俊王晓燕张荣跃单红丽
关键词:不同施药方法甘蔗害虫防控效果
31份甘蔗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被引量:21
2015年
为明确甘蔗野生资源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野生资源中的分布状况,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1份供试材料中,高抗(1级)至中抗(3级)的有28份,占90.3%。其中19份材料表现高抗(1级),占61.3%,3份材料表现抗病(2级),占9.7%,6份材料表现中抗(3级),占19.4%。31份供试材料中只有贵州78-2-12、云南97-4、E.rockii95-19、E.rockii 95-20、云南83-224、广西79-8、云南95-35和广西89-13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占参试材料的25.8%;其余20份抗病材料和3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表明除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结果暗示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野生核心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优良的抗褐锈病基因,是选育抗褐锈病甘蔗品种很有利用前景的抗源种质。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尹炯罗志明
关键词:甘蔗分子检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