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GA01C02)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金连弘李呼伦孙博李国忠王广友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第二四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国际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缺血
  • 4篇脑缺血
  • 3篇干细胞
  • 2篇神经元
  • 2篇基质干细胞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干细...
  • 2篇分化
  • 2篇SCHWAN...
  • 2篇IFN-Γ
  • 1篇血脑
  • 1篇血性
  • 1篇幼龄大鼠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增殖
  • 1篇人脑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细胞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第二四...

作者

  • 8篇金连弘
  • 6篇李呼伦
  • 4篇孙博
  • 3篇王广友
  • 3篇李国忠
  • 2篇马珊珊
  • 2篇张际绯
  • 2篇彭海生
  • 2篇王莉莉
  • 2篇曹京燕
  • 2篇闫彬彬
  • 1篇于旸
  • 1篇张惊宇
  • 1篇曹京艳
  • 1篇王德生
  • 1篇史忠诚
  • 1篇李冬梅
  • 1篇王曙辰
  • 1篇王菁华
  • 1篇鹏海生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构建Neuregulin1克隆载体的实验
2005年
目的:Schwann细胞具有促进神经元再生的作用,Neuregulin1(NRG1)具有促进神经元再生和Schwann细胞增殖的效应,构建NRG1克隆载体,可为下一步建立NRG1转染的Schwann细胞系,对神经损伤模型进行Schwann细胞移植,观察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提供重要实验方法。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室完成。提取幼龄大鼠脑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用XbaⅠ和EcoRⅠ对目的基因和载体质粒进行双酶切,T4连接酶连接Schwann后转化Top10感受态大肠杆菌,挑取LB(Amp+)平板生长克隆菌摇菌扩增,用菌液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目的基因,同时提取质粒与空载体并列电泳验证克隆质粒,进行克隆载体测序。结果:获得一株NRG1克隆质粒,测序结果显示为NRG1新的异构体,用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扩增聚合酶链反应验证是NRG1新的剪切体。结论:构建的NRG1克隆异构体是大鼠NRG1基因克隆载体,可用于进一步的细胞转染、蛋白表达功能检测和细胞移植研究。
张际绯金连弘傅松滨史忠诚于旸
关键词:克隆载体SCHWANN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神经元再生幼龄大鼠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形成的体外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以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后,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以及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8d后,用免疫荧光检测BMSC是否分化为神经元。结果: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后,BMSC出现神经元的形态特点,且有(32.72±2.56)%的神经元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与BMSC自然分化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但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时,只有(4.87±0.79)%的BMSC表达NSE,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MSC和神经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培养时,神经细胞形成的局部微环境可促进BM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细胞间的紧密接触是诱导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重要条件。
闫彬彬王莉莉乔俊峰鹏海生曹京艳李呼伦金连弘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
人脑缺血组织中IL-17表达及来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证实IL-17是否参与人脑缺血损伤过程以及缺血脑组织中表达IL-17细胞的来源。方法选择疾病不同时间,尸检取因脑梗死死亡人的脑组织,以对侧正常脑组织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7在人类脑组织中的表达。用线栓法封闭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pMCAO动物模型。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点IL-17的表达;利用GFAP抗体和IL-17抗体双染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GFAP、IL-17共同表达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结果人脑缺血病灶中IL-17呈高表达,与对照侧脑组织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IL-17表达高峰在发病后3~5d。SD大鼠缺血侧脑组织IL-17表达6h开始增高(P〈0.01),第6天达到高峰。pMCAO手术侧可见大量IL-17和GFAP双染细胞。结论IL-17参与了人类及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在大鼠实验中证实IL-17表达细胞来源于除以往确认的T淋巴细胞外,还包括神经胶质细胞。
李国忠王丹丹王菁华王广友孙博王德生金连弘李呼伦
关键词:脑缺血IL-17神经胶质细胞
人缺血脑组织中IP-10和IFN-γ的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是否参与人缺血脑损伤过程。方法:将21例脑梗死死亡病例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7天、7~14天和15~21天3组,以非缺血侧半球做对照,用HE染色法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半球脑组织与非缺血半球脑组织中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结果:在〈7天组和7~14天组中,缺血脑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7天组、7~14天组和15~2l天组中,趋化因子IP-10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74倍增高,P〈0.01;1.41倍增高,P〈0.05和1.52倍增高,P〈0.01)。在对细胞因子IFN-γ的检测中发现〈7天和7~14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65倍增高,P〈0.05和1.32倍增高,P〈0.05);在15~21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缺血脑组织中观察到IP-10和IFN-γ的表达,提示IP-10和IFN-γ参与了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同时也提示IP-10可能参与后期对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曹京燕李呼伦孙博彭海生马珊珊金连弘
关键词:IP-10IFN-Γ脑缺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定向诱导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年大鼠股骨骨髓 ,体外培养、纯化。取第三代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实验组用HG DMEM无血清培养液诱导 ;对照组用含 1 0 %胎牛血清的HG DMEM培养液自然分化。形态学观察 ,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泌。结果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实验组与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培养基能向软骨细胞方向转化 。
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刘慧雯张宝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分化软骨组织工程
大鼠脑缺血后IFN-γ mRNA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和外周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探讨IFN-γ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拴封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及外周淋巴组织中IFN-γmRNA动态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数量。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T细胞表达IFNγ-。结果:①缺血脑半球IFN-γ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01),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②IFN-γmRNA表达数量随损伤面积扩大而增加(R=0.978 0,P<0.001);③缺血组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mRN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12小时达高峰(P<0.001),而脾淋巴细胞、淋巴结细胞IFN-γmRNA水平也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加(P<0.05、P<0.01、P<0.001);④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脑内浸润的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IFN-γmRNA表达主要参与大脑损伤后期反应过程,可能加重脑缺血后期的炎症反应。
张惊宇李国忠孙博曹京燕王广友马珊珊王曙辰李呼伦金连弘
关键词:脑缺血干扰素-ΓT细胞原位杂交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外源性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化,及脑缺血后自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romal cells,NSCs)的动员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BMSCs 后,用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s,通过静脉和脑内局部移植等途径将BMSCs植入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D大鼠脑内,10d后取材,免疫荧光检测BMSCs的分化、迁移情况;并比较假手术和脑缺血时脑内自体NSCs的数量。结果 (1)静脉移植组两侧脑半球中PKH67+细胞数分别是46.4±2.92和21.8±1.13/100mm2(P<0.05);(2)移植的BMSCs中40.31%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3)在第8天时,脑缺血半球和非脑缺血半球Nestin+细胞数分别为 19.5±10.08和7±1.41,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缺血可激活脑内自身的NSCs,使它们迁移至脑缺血半球并促进其修复;外源性BMSCs通过局部或静脉移植后可迁移到缺血脑组织附近,并且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
王莉莉李呼伦闫彬彬李国忠孙博彭海生王广友金连弘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脑缺血神经干细胞细胞移植
Schwann细胞与其培养纯化被引量:3
2004年
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细胞 ,兼有迁移、粘着、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髓鞘 ,参与周围神经修复的功能和分泌多种神经因子、生物活性物质 ,促进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存活、抑制其凋亡的功能。
张际绯金连弘
关键词:SCHWANN细胞细胞培养细胞纯化生理功能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