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3006)

作品数:15 被引量:139H指数:8
相关作者:徐辉龙孙金龙夏少红丘学林曹敬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壳
  • 6篇地震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南海北部
  • 3篇断裂带
  • 3篇滨海断裂带
  • 2篇地震探测
  • 2篇深地震
  • 2篇深地震探测
  • 2篇珠江口
  • 1篇岛屿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壳稳定性评...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壳运动特征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调查
  • 1篇地震反射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质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徐辉龙
  • 7篇夏少红
  • 7篇丘学林
  • 6篇孙金龙
  • 5篇曹敬贺
  • 5篇赵明辉
  • 5篇詹文欢
  • 3篇朱俊江
  • 2篇詹美珍
  • 2篇姚衍桃
  • 2篇黄海波
  • 2篇张志强
  • 2篇李家彪
  • 1篇孙杰
  • 1篇郝天姚
  • 1篇卫小冬
  • 1篇张帆
  • 1篇张帆
  • 1篇郝天珧
  • 1篇孙宗勋

传媒

  • 8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国地震
  • 1篇Earthq...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e Taiwan Straits M_S 7.3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6,1994 and the Risk Prediction of Its Surrounding Faults
2013年
Using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lip distribution model data of the Taiwan Straits MS7.3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6, 1994, we calculate the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stemming from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and stress field, as well as the loc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e analyz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triggered by the Taiwan Straits MS7.3 earthquak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obtained by forward modeling based on the slip distribution model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tion of aftershocks in the areas far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Ninety percent of aftershocks occurred in the stress increased areas.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near the epicenter. It is found that Coulomb stress chang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far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while such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comes quite complex near the epicenter.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we find that the stress increases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the Min-Yue (Fujian-Guangdong) coastal fault zone, which enhances the seismic activity. Therefore, it is deemed that the sea area between Nanpeng Island and Dongshan Island, where the Min-Yue coastal fault zone intersects with the NW-trending Shanghang-Dongshan fault, has a high seismic risk.
Wang ShaowenZhan WenhuanZhang FanZhu Junjiang
关键词:应力变化库仑余震分布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5
2012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徐辉龙夏少红孙金龙丘学林曹敬贺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壳结构南沙地块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被引量:7
2012年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朱俊江丘学林徐辉龙詹文欢赵明辉卫小冬孙金龙杨睿夏少红黄海波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地震反射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被引量:18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黄海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郝天姚胥颐李家彪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被引量:22
2012年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孙金龙徐辉龙詹文欢曹敬贺
关键词:地震带滨海断裂带南海北部陆缘发震机制
海陆地震联测流动台站布设及信号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同一震源不同台基记录信号的差异性、不同震源同一台基记录信号的变化特征以及相近接收距离不同台基记录的信号特征等方面对以下3个不同类型台基上流动台站接收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接收到的气枪信号与台基的稳定性、环境噪音的大小存在紧密关系。在相近接收距离下,当布设台基为山脚成片的基性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高,且波形持续时间较短,能量较为集中;当布设台基为河边冲积的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较差,且波形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为分散,导致信号的到时难以分辨;而当布设台基为山顶半悬浮大块岩石时,流动台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最差。从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知,台基为成片出露的基性岩石时,震相数据最为清晰,拾取也更准确。
夏少红林伟陈建涛徐辉龙丘学林
关键词:南海北部信噪比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断裂危险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的资料,计算了由台湾海峡7.3级地震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震后余震的分布与应力场的情况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震源地分布的角度对库仑应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正演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在距震中相对较远的区域与余震分布的一致性较好,约90%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在震中附近计算出的库仑应力变化比较复杂,与余震的分布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在距震中较远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能比较好的反映余震的分布,而在震中附近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则比较复杂。以闽粤滨海断裂带为接收断层计算了其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其西南段上的应力增加,促使其活动性增强,认为在闽粤滨海断裂带与NW走向的上杭-东山断裂交汇的南澎岛-东山岛海域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较大。
王韶稳詹文欢张帆朱俊江
关键词:库仑应力变化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施小斌
关键词:莫霍面
台湾-吕宋会聚带的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2
2011年
要南海东部的台湾-吕宋会聚带是南海四个边界中构造背景最为复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本文收集该区的GPS速度场资料,通过对速度场进行样条插值获得了该区连续的速度场、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应变率场等结果.研究发现,该区的地壳运动受西北侧华南陆缘基底隆起和西南侧巴拉望岛阻挡、台湾北部24°N俯冲极转换、琉球海沟弧后扩张,以及菲律宾大断裂高速走滑等关键构造因素的影响,可分为(1)受华南地块运动影响区;(2)台湾岛上俯冲极转换部位至宜兰盆地之间受弧后扩张影响区;(3)俯冲极转换部位以南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和北港隆起阻挡影响区;(4)吕宋岛菲律宾大断裂以东受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影响区;(5)大断裂以西受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和巴拉望阻挡影响区;(6)巴拉望受巽他块体运动影响区6个地壳运动与变形区.
孙金龙徐辉龙曹敬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