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001)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肖琼杨晓鸿周海玲周海玲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财经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情感结构与悲剧经验: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被引量:4
- 2014年
-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 肖琼
-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悲剧理论情感结构
- 审美的政治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政治研究
- 2016年
- 当下所强调的审美的政治转向并不是对统治阶级可以运用审美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统治的再次强调,或是通过揭示让被统治阶级看清社会权力的运作而识别意识形态的虚幻性;而是关注那些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平等/不平等、控制/反控制权力关系的群体,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在改变人的感觉方式时让我们看到、读到、感觉到这些非主体的存在,重新思考权力的分配和享用。20世纪之后,现代悲剧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戏剧形式,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繁盛一时。作为美学观念的悲剧决不是认识的,而是在更情感、更直觉的审美层次上达成的认同。由此,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和阐发总是基于一种政治的维度。在这种政治维度的关怀下,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跳离了以往亚里士多德式的研究框架,回到悲剧最先的仪式表演中以获得对悲剧的元认识,因而注重的是悲剧的语境研究、悲剧事件的真理性呈现以及悲剧情感中的政治学分析,并将悲剧与社会性危机、悲剧与真理、悲剧与政治联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政治性分析意在揭示悲剧中所包含的新的感受和反应,培养新的情感结构和社会关系,从而在介入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功用。
- 肖琼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
- 原生态演艺的商业化与现代性启示——以云南为例
- 2013年
- 原生态演艺走向商业化的过程,除了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背景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之外,其商业价值获得市场认可的根本原因在于:原生态,可以将观者一时间带离喧嚣的城市,暂时抽离能够使人们寻回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在现代性的痛苦与焦虑中得到抚慰。云南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形成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有模式,原生态演艺商品化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然而,在文化高速商业化的今天,保持对文化商业化的批判性反思,将有助于我们调适商业化导致的现代性冲突,从而使文化产业发展避免现代性发展的片面与价值偏离。
- 杨晓鸿
- 关键词:文化反思
-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悲剧问题
- 2014年
- 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肖琼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领域斯图亚特
- “新唯物主义”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兼论新自由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2013年
- 最近的文化研究出现了继霍加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之后的"新唯物主义",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文化的物质性实践涵义,而是反思文化研究在理想主义阶段过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激进批判却无力介入现实的情形。对作者而言,即使"新唯物主义"文化研究背负了实用主义和经验性研究等骂名,但它有着更特殊的用法和意义——面对当下社会的意义危机、研讨评论等交流活动的散漫困境、意识形态争辩和为现实赋予意义和价值的困难,"物质性"对当下文化研究具有三层启发性的涵义。第一,物质性文化实践从社会科学或者方法论意义来使用经验概念,经验的物质性表明了人和事物在特定社会型构中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第二,作为文化的物质性载体的"身体"让渡于"感受",身体通过大脑神经线路而不是意识系统来生产"意义";第三,在行动者—网格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民众的身体需要被解读为是具有动物性和物质性的,我们与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以及与外在于我们身体但与我们不断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是紧密联系的。
- 贾斯汀·奥康诺周海玲
-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物质性经验论
- 文化政治美学视野下的治理理论研究——从福柯的政治治理到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被引量:1
- 2014年
- 米歇尔·福柯的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显学,其理论旨趣为探讨新自由主义政府如何运用知识技术塑造现代主体、实现主体自我管治。但福柯的治理理论与美学、文化研究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联系福柯后期的生存美学观点,可以推论福柯治理理论是一个趋向美学分析的文化政治概念。托尼·本尼特在考察了美学学科诞生、美学知识型的出现与政府治理需求之间的时间上同步和内涵上的协同关系之后,提出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研究治理理论,将治理理论延伸到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文化代理人等文化实践运用中,这种物质化研究美学的方法迥异于超然批判性立场的审美现代性。
- 周海玲张志强
- 关键词:文化治理美学福柯
- 从“共同文化”到“文化社会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之途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深入,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还是否可行?英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从文化层面上探讨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解放之途,从对"文化"的解析到"走向共同文化"再到"文化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文化的层面探讨进入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甚至提出可以摸索出一条从物质身体到共产主义的探索路径。文章选择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而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探讨"文化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等问题,希望能够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思潮低迷、社会主义应如何发展以及坚定社会主义的立场起到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 肖琼杨晓鸿
- 关键词: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共同文化
- 如何解读历史:来自伊格尔顿对詹姆逊“永远历史化”策略的批判
- 2016年
- 在当下后现代主义语境中,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发现了语言对主体的控制或颠覆力量后,历史感不断被淡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差异、异质、边缘、碎片、不确定等范畴。在此背景下詹姆逊所提出的'永远历史化'策略有其深刻的原因,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阐释策略来突显文本背后的历史和能动性。但詹姆逊的'永远历史化'观点遭到了伊格尔顿的批判。伊格尔顿对詹姆逊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文章细致地阐述伊格尔顿对詹姆逊'永远历史化'观点的批判,发掘其理论立场和逻辑出发点,理清其批判的真实目的所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化和文学批评的任务指清方向。
- 肖琼杨晓鸿
- 关键词:詹姆逊伊格尔顿文学批评
- 悲剧性现代性的提出与现代审美范式的转型
- 2014年
- 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肖琼
- 关键词:悲剧
- 历史悲剧和革命寓言:20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的中国正值最苦痛最富悲剧意识也是最革命最具艰难抉择的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拯救和思想启蒙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将理论的焦点凝结在悲剧的身上。在面临着自己的现代性悲剧困境的情形下,他们迅速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拍,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并在文学表达上寻找着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悲剧性体验和反应。
- 肖琼
- 关键词: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