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DXM760001)

作品数:6 被引量:94H指数:5
相关作者:宋俊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非物质文化
  • 7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本生
  • 2篇原生态
  • 2篇至情
  • 2篇生态
  • 2篇青春
  • 2篇文化生产
  • 2篇牡丹亭
  • 2篇昆曲
  • 2篇《牡丹亭》
  • 1篇代际传承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化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演剧
  • 1篇遗产
  • 1篇遗产研究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历史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宋俊华

传媒

  • 3篇文化遗产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民俗研究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产学时代的遗产生态被引量:9
2008年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遗产价值的再发现,催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遗产热,也催生了一门新学科——遗产学,它用学术、价值的观念看待遗产,使遗产成为一种符合学术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然而,这种以可持续发展、学术逻辑为导向的遗产学,使得遗产生态在被纳入现代学术视野的同时,面临着被改写与重构的可能。构成遗产生态的因素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又有人为的、观念的,遗产学是遗产的观念生态的表现,它使得某些观念以科学名义对遗产所发生的影响变得名正言顺。所以,遗产学时代对遗产生态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使遗产保护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宋俊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在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
宋俊华
关键词:文化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
人们喜欢用'原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借以表达对自然而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渴望与追求,但这种表述的合理性却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化性的质疑.用'本生态'与'衍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持了'原生态'术语中'自...
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
人们喜欢用"原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借以表达对自然而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渴望与追求,但这种表述的合理性却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化性的质疑.用"本生态"与"衍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持了"原生态"术语中"自...
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被引量:7
2009年
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解读的历程。"意趣神色"的创作理念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激荡,使汤显祖打出"至情"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不仅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借鉴意义的,而且对于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人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俊华
关键词:《牡丹亭》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被引量:41
2008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态是怎样的?我们应该保护怎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科学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方法的选择。
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社会历史发展保护原则
城市化、市民社会与城市演剧被引量:1
2007年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建设的基础,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直接影响着城市演剧的形态与品格,对传统演剧传承与创新只有走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传统演剧只有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演剧,这是建构现代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
宋俊华
关键词:城市化市民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
宋俊华
关键词:《牡丹亭》
文献传递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在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
宋俊华
关键词:文化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思考被引量:30
2009年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代际传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