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1609)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7H指数:9
- 相关作者:袁建王艳范哲王松雪何荣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利用PCR-RFLP方法鉴别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开发一种精准度高、灵敏性好、简便快捷的鉴别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的方法,为粮食储藏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早期预警,为食品工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治提供无毒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以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e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的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关键调控基因aflR及其启动子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对黄曲霉毒素可能产生菌株进行鉴别分析研究;为进一步验证PCR-RFLP方法对产毒菌株区分结果,利用大豆培养基对上述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并利用HPLC方法测定了菌株产毒能力。【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可能产生菌株的aflR高度同源,但启动子和结构基因的部分碱基出现了规律性变异,并导致了限制性酶切图谱中的NheⅠ、PvuⅡ和HincⅡ等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改变;通过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得到aflR和启动子序列片段,测序得知片段长度分别为798 bp和515bp;PCR-RFLP鉴定结果表明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aflR启动子片段经NheⅠ酶切后得到176 bp和339 bp 2个片段,不产毒菌株无该限制性酶切位点;试验进一步对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aflR结构基因的分析发现,利用HincⅡ分别处理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aflR的结构基因,可以分别得到3个片段(387、250和161 bp)和2个片段(548、250 bp);利用PvuⅡ分别处理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aflR结构基因,可以分别得到2个片段(652、146 bp)和3个片段(413、239和146 bp);产毒试验表明,米曲霉菌和酱油曲霉菌不产生黄曲霉毒素,PCR-RFLP分析表明不产毒的黄曲霉菌的确丧失了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能力;产生黄曲霉毒素各曲霉菌株之间产毒能力差异显著,不但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总量高低相差几十倍,其产生
- 孙长坡常晓娇伍松陵沈晗
-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PCR-RFLP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被引量:15
- 2014年
-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方法.ZEN的保留体积为0.47 mL,检出限为5 pg,在10~500.0 pg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值为0.999 9;在小麦、玉米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 102%和83%~ 112%,精密度为2.7%~6.9%.本方法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整个过程小于45 min,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溶剂用量少,适用于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测定.
- 谢刚王松雪崔华张艳黎睿
-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超高效液相色谱免疫亲和柱
-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快速定量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定量测定粮食中赭曲霉毒素 A(ochratoxin A, OTA)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甲醇:水(80:20, v:v)提取后,用免疫亲和柱净化、浓缩,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乙腈:水:冰醋酸(100:98:2, v:v:v)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1μL,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为310 nm发射波长为465 nm,赭曲霉毒素A的保留体积小于1.15 mL,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整个过程小于45 min。结果根据3倍信噪比的峰响应值,确定赭曲霉毒素A的检出限为0.25 pg,在1~50 pg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8。在小麦、玉米、稻谷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1.5%~101.2%,81.3%~85.5%,和87.8%~97.5%,精密度为3.3%~6.4%。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溶剂用量少,适用于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快速测定。
- 谢刚王松雪张艳黎睿崔华
- 关键词:赭曲霉毒素A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
- 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3年
- 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轮状镰孢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多誉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其他一些镰孢菌种产生的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玉米等农产品中,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可干扰植物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损失,其严重的致癌性对人畜危害极大,因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对伏马菌素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通过对产伏马菌素菌株的遗传学研究,鉴定出与伏马菌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合成协同调节基因簇。本文介绍了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以及伏马毒素作用机理,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伏马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序列群以及基因簇的表达方式。论述了伏马毒素的降解方法,并为今后伏马毒素生物工程降解研究提出了建议。
- 徐瑾伍松陵常晓娇沈晗孙长坡
- 关键词:伏马毒素脱毒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粮食中常见8种真菌毒素的含量被引量:58
- 2015年
- 建立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和T-2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后,用免疫亲和柱净化,Agilent Elipse Plus C18(100 mm×4 mm,3.5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水-乙酸为流动相,流速1 m L/min,柱温35℃,进样量20μL,检测系统为可变波长检测器串联光化学衍生器串联荧光检测器。根据信噪比为3的峰响应值,确定各真菌毒素的检出限为:AFB1 0.446 ng/m L、AFB2 0.152 ng/m L、AFG1 0.523 ng/m L、AFG2 0.334 ng/m L、ZEN 7 ng/m L、OTA 0.7 ng/m L、DON 200 ng/m L、T-2毒素100 ng/m L。样品中各真菌毒素的平均加标回收率,玉米为80.0%~104.5%,小麦为83.2%~102.8%,方法精密度为2.6%~10.2%。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整个过程耗时约2 h。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粮食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
- 黎睿谢刚王松雪
-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赭曲霉毒素A
- 粮食及其制品中植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4年
- 植酸是一种有机磷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是粮食作物中的固有组成成分。植酸由于其自身的结构及性质,它的存在会影响人体对所需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常被认为是一种抗营养物质。综述了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在粮食作物中的基本分布以及不同加工方式对植酸含量的影响。
- 王艳张檬达袁建
- 关键词:植酸抗营养
- 离子对色谱-ELSD检测麦类中植酸的方法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建立了应用离子对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IPC-ELSD)麦类作物中植酸含量的方法,并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鉴定了各组分。色谱条件:C18色谱柱(5μm,4.6 mm×150 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60∶40,含0.4%正戊胺,甲酸调节p H为4.5);流速1.0 m L/min;柱温35℃。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在0.25-5.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检测限为40μg/m L,平均回收率为90.44%,相对标准偏差为3.13%。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麦类中植酸含量的测定。
- 袁建王艳范哲李倩何荣鞠兴荣
- 关键词:离子对色谱麦类植酸
- 呕吐毒素(DON)生物合成和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3年
- 呕吐毒素(Vomitoxin),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镰刀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是污染粮食的主要真菌毒素。随着我国灾害气候的频频发生,DON的污染程度呈现加剧趋势,因此DON污染的控制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DON的物理化学特性,结合化学结构和基因遗传分析了DON的生物合成途径,并综述了微生物对DON的生物降解研究,推测了DON可能的作用位点、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以此启发利用生物技术,探求安全、高效,低成本的DON生物降解途径,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 曹慧英伍松陵孙长坡
- 关键词:真菌毒素生物合成降解
- HPGPC测定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测定β-葡聚糖含量,对其测定条件、准确度、重复性和回收率等进行研究,并采用该方法对麦类β-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简单易行等优点,可用于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该方法对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小麦、燕麦、荞麦β-葡聚糖含量分别为0.42%~0.61%,2.16%~3.43%,1.17%~1.79%。该研究还表明,麦类中β-葡聚糖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随品种、产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单贺年鞠兴荣袁建李倩陈信全张檬达王立峰何荣范哲
- 关键词:小麦燕麦荞麦Β-葡聚糖
-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与识别被引量:8
- 2014年
- 针对近红外和传感器方法检测精度差的问题,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研究了黄曲霉毒素B1对太赫兹波的响应。首先研究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提取过程和保存方法,根据B1溶液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光学参数(主要是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不同,对B1溶液的太赫兹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利用一种改进的多重D-S证据理论对其进行了识别。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信息融合技术能够对不同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1溶液进行精确识别,为以后建立黄曲霉毒素太赫兹谱库和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 廉飞宇杨静付麦霞徐朝辉
-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光谱分析D-S证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