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5239)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媛媛胡庆夕李瑜张付华严飞飞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3D打印
  • 2篇电纺
  • 2篇电纺丝
  • 2篇纺丝
  • 1篇多尺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支架
  • 1篇增殖
  • 1篇智能监控
  • 1篇生物可吸收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增殖
  • 1篇静电纺
  • 1篇静电纺丝
  • 1篇可吸收
  • 1篇CAD/CA...
  • 1篇CAD/CA...

机构

  • 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3篇胡庆夕
  • 3篇刘媛媛
  • 2篇李瑜
  • 1篇向科
  • 1篇郑璐璐
  • 1篇陈伟华
  • 1篇张亚男
  • 1篇严飞飞
  • 1篇陈海萍
  • 1篇张付华
  • 1篇李帅
  • 1篇梁刚

传媒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面向3D打印复合工艺的生物CAD/CAM系统及试验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3D打印复合成形工艺将3D打印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在构建具有多尺度多梯度结构特征的,生物硬组织修复用再生支架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提出一种针对3D打印复合成形工艺的生物CAD/CAM系统构建方法,不仅能实现成形过程的自动监控,保证多工艺的柔性复合,而且能实现从STL模型,到生成加工路径信息,并最终驱动系统硬件进行加工的自动化处理流程。该系统及方法将生物建模软件与生物3D打印复合成形系统有效集成,将CAD过程中无法建模的尺度信息与来自CAD的加工信息有机结合并处理,有效解决了3D打印成形再生支架时,精度受限而无法在支架内部成形微观尺度结构的问题。最后,通过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试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刘媛媛张付华陈伟华严飞飞郑璐璐胡庆夕
关键词:3D打印电纺丝智能监控多尺度
结合生物3D打印和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用于血管狭窄治疗(英文)被引量:13
2015年
设计一种新型血管支架用于血管狭窄治疗.针对目前制备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VS)在装备和技术上的不足,提出了结合生物3D打印和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CBVS)的新方法.首先,用PPDO材料通过3D打印制备支架内层;然后,配制壳聚糖和PVA混合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支架外层.力学性能测试显示,结合3D打印和静电纺丝制备的支架要好于仅采用3D打印制备的支架.在支架上种植细胞试验表明,细胞在支架上有良好的粘附和增殖,因为外层含有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所提出的复合成形工艺和方法,为后续构建可控携载药物支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该CBVS可用于血管狭窄治疗.
刘媛媛向科李瑜陈海萍胡庆夕
关键词:静电纺丝细胞增殖
含微通道网络的再生支架3D打印成形工艺和系统及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3D打印技术在构建个性化的人工组织和器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然而目前在构建具有优良代谢性能的人工组织方面也还存在很多技术壁垒。在秉承3D打印技术优势基础上,综合考虑生物材料的反应成形特性,提出一种能够直接成形微尺度中空纤维,再三维叠层制造,从而直接获得内含微通道网络的再生支架的3D打印成形工艺;基于管材无模拉伸理论,定量分析微尺度中空纤维在被三维搭接过程中的拉伸变形,为工艺优化和参数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给出相应成形系统的关键组成和技术要点基础上,进行了三维再生支架的制备试验及性能测试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工艺及系统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有效解决人工再生组织血管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途径。
刘媛媛梁刚李瑜张亚男李帅胡庆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