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

作品数:63 被引量:720H指数:11
相关作者:龚强翟坤周蒋永穆姜太碧王国敏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经济管理
  • 16篇政治法律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社会
  • 11篇新中国
  • 11篇新中国成立
  • 11篇学社
  • 11篇哲学社会
  • 11篇哲学社会科学
  • 11篇社会科学
  • 8篇学科
  • 7篇学科建设
  • 7篇农业
  • 6篇周年
  • 5篇学术
  • 5篇学术成果
  • 5篇生态
  • 4篇生态文明
  • 4篇农村
  • 4篇逻辑
  • 3篇哲学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机构

  • 20篇四川大学
  • 11篇西南财经大学
  • 6篇四川省社会科...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四川省委党校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5篇翟坤周
  • 5篇龚强
  • 4篇姜太碧
  • 3篇蒋永穆
  • 2篇王国敏
  • 2篇卢阳春
  • 2篇蒋和胜
  • 2篇刘世炜
  • 1篇刘渊
  • 1篇李杨
  • 1篇罗静
  • 1篇裴泽庆
  • 1篇陈振勇
  • 1篇马骁
  • 1篇吴垠
  • 1篇杜在超
  • 1篇林毅夫
  • 1篇白国华
  • 1篇禹竹蕊
  • 1篇胡业勋

传媒

  • 12篇西华大学学报...
  • 3篇改革
  • 3篇农村经济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现代经济探讨
  • 2篇统计与决策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人民论坛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河北法学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经济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求实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经济体制改革

年份

  • 17篇2023
  • 5篇2022
  • 1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11篇2014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变迁逻辑:从征地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被引量:34
2017年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盖凯程于平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征地剩余控制权
未成年刑事特别程序一审实践调研报告——以三个法院三种制度实践为样本
2015年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中的未成年特别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情况怎样,本文以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了呈现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
罗苟新
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本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要从单一粮食数量安全向广义粮食安全转变,后者内在地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三个层次。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质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深化,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逻辑延展,这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共同制约着粮食安全的实现。因此,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政府应采取复合手段,全面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
王国敏张宁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成渝双城经济圈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2023年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适度干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大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庞建刚李思思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碳排放效率
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被引量:13
2006年
观光农业,又称生态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大都市郊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新业态。观光农业既可满足都市居民渴望消解“城市病”的市场需求,又能提升郊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但成都市的经验表明,城市近郊发展观光农业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姜太碧
关键词:观光农业
西部省域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产业优化配置研究——以四川省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证明,多点多极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背景下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其相适应的产业优化配置是该战略的重要内容。以四川省为例,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对全省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系列新要求,针对多点多极战略要求下四川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快形成与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相适应的产业配置格局:规划引领形成三类增长极协调发展态势,审慎推进重点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多点多极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力,强化产业配置与"点极"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人才配套政策,等。
卢阳春
乡村治理视阈下“一肩挑”的民主张力、价值体现及可持续发展
2023年
“一肩挑”制度在具体推行中存在干部产生方式模糊、干部权力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与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一定的张力。但是这种民主张力只是制度建设不成熟的外在表现,“一肩挑”内在蕴涵着的民主价值主要包括:实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组织和能力建设的统一。因此,需要对“一肩挑”制度的民主逻辑问题进行阐释,从外在制度建设和内生性资源培养两个层面推动“一肩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王安平陆燕芳
关键词:基层民主乡村治理
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与技术路径被引量:16
2016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水平和效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突出地位的确立,已成为我国城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引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被纳入到城镇空间实践范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监管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实现城镇空间界面上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整合"的本质要求。为此,亟需通过科学设计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技术路径,从根本上促进城镇空间绿色转型,实现城镇"三生空间"共享共赢。
翟坤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城市边界研究——以四川省为例[1]被引量:1
2014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省急需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实现城镇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正确评估及合理确定城市边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及城市边界的研究,提出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及合理确定城市边界的对策建议,为四川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
揭筱纹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确权赋能、结构优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被引量:18
2014年
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协同转型视角和从村庄(村域)不会终结、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并行的现实判断出发,重塑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功能和多重目标,将村庄(村域)层面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系统建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最"底层"空间界面和最"直接"依托载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将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确权赋能,优化农地权能结构,严格准入,实施动态监管,建立规范退出机制。
王国敏翟坤周
关键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