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674)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袁江王丹英章秀福徐春梅廖西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籼稻
  • 3篇杂交
  • 3篇早籼
  • 3篇早籼稻
  • 2篇性状
  • 2篇育种
  • 2篇杂交籼稻
  • 2篇早籼稻品种
  • 2篇植株
  • 2篇植株农艺性状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籼稻品种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效率
  • 1篇氮肥用量
  • 1篇稻米
  • 1篇稻米品质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章秀福
  • 6篇王丹英
  • 6篇袁江
  • 5篇徐春梅
  • 4篇廖西元
  • 2篇魏兴华
  • 1篇赵锋
  • 1篇王绍华
  • 1篇丁艳锋

传媒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Agricu...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杂交籼稻组合演替过程中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被引量:7
2010年
以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王丹英徐春梅袁江魏兴华廖西元章秀福
关键词:杂交籼稻农艺性状
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群体质量的演变特征
2010年
以1934~2006年育成,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参照生产实践及品种演变阶段,按育成时间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种类型,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群体质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增加,齐穗期总颖花量增加,高效叶面积率与颖花根流量略有下降,有效叶面积率与成穗率变化不大,单茎茎鞘重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早籼稻群体进一步改良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水分与矿物质的吸收及根系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高效叶面积率,增加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总颖花量,进而提高粒叶比,达到源库协调。
袁江王丹英徐春梅章秀福
关键词:早籼稻粒叶比
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稻米品质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为探明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稻米品质的演变特征,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不同年代育成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依据国家标准测定各早籼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加工品质变化不大,整精米率略有下降;粒长变大、粒宽变小,长宽比值变大,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均下降,透明度显著降低;碱消值、胶稠度均变化不大;营养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幅为23.3%~24.7%,差异均不显著,蛋白质变幅为11.7%~12.4%,差异均不显著;质量指数增加,而部标等级均较低,为5级或6级。研究表明,在早籼稻品种品质改良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后续开发。
袁江王丹英徐春梅章秀福
关键词:早籼稻稻米品质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Chlorophyll-Deficient Rice Lines被引量:4
2012年
Three different chlorophyll-deficient rice isogenic lines chl,fgl and pgl,and their recurrent parent zhefu802 (zf802) were used to study effects of leaf color on photosynthesis,dry matter accumulation,yield,and quality in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hl.) a/b ratio of isogenic lines chl-8,pgl and fgl was 5.35,10.00 and 15.46,respectively,among them,line fgl had higher leaf area index (LAI),higher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higher grain-filling rate than its recurrent parent zf802 at the later period of grain filling stage;while LAI,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ed in lines chl-8 and pgl were lower than in zf802.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among chlorophyll deficient isogenic lines,lines fgl,chl-8 and zf802 had similar grain yield,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gl;the highest milling quality was observed in isogenic line fgl,with relatively high protein content.This study showed that isogenic line fgl would become a unique mater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 rice with high grain quality because of its slow aging process and relative steady grain-filling rate.
WANG Dan-yingXU Chun-meiCHEN SongTIAO Long-xingZHANG Xiu-fu
关键词:高产水稻近等基因系净光合速率
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对氮肥用量的响应被引量:9
2010年
以16个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籼稻主栽品种(育成时间1976—2006)为材料,通过0kghm-2(CK)、135kghm-2(N1)、255kghm-2(N2)3种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1983年前育成)和中期(1983—1993年育成)品种对氮肥反应比近期(1993年后育成)品种敏感。增施135kghm-2(N1)氮肥使早期品种产量大幅提高,而近期育成品种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产量才明显增加。(2)施用氮肥增加水稻植株的氮积累量,增施135kghm-2(N1)氮肥时各品种植株各部分含氮量的增幅相近;增施255kghm-2(N2)氮肥时,早期品种氮同化量的增加主要在开花前,而近期品种主要在花后至成熟期间,施氮量对早期品种茎叶的氮转运率无影响,却显著降低近期品种的氮转运效率。(3)当施氮量由135kghm-2(N1)上升到255kghm-2(N2)时,早期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下降,而近期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上升,生理利用率基本保持不变。(4)相关分析表明,氮的农学利用率、氮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均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为135kghm-2(N1)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而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氮肥的吸收效率、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
王丹英徐春梅袁江赵锋廖西元章秀福
关键词:三系杂交稻氮肥利用效率
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2
2009年
以不同年代育成的28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系统研究了叶型、茎型、穗型若干株型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上部3片功能叶均变短、变厚、变直、变挺;各节间变短、变粗,节间密度变大,尤以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最为显著,而单位鞘重变化不显著;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均变大。据此认为,早籼稻叶型改良应在保持现有叶片曲率的前提下增加叶长;茎型改良应增加基部节间的粗度和穗下节间的长度;穗型改良应增加每穗粒数和枝梗数。
袁江王丹英丁艳锋廖西元章秀福王绍华
关键词:籼稻株型叶型穗型育种
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方法]选择过去30年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在相同的大田管理和栽培条件下,比较各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形态特征,并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尽管株高、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少许增加,但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引起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生物量和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在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王丹英徐春梅袁江魏兴华廖西元章秀福
关键词:杂交籼稻农艺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