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ZH195)
- 作品数:14 被引量:60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其成王正山王彦敏沈艺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民国医学期刊医易文献内容概述被引量:2
- 2014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医学期刊出版最为活跃的时期,在众多医学期刊中,以易理阐发医理的文献数量虽然极少,但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这些医易文献以医易会通为立论依据,研究内容涉及中医理论的多个层面,阴阳、五行、六气、脏腑气化是其探讨的主要论题。
- 王彦敏张其成
- 关键词:民国
- 略论清代温病诸师的阴阳观被引量:1
- 2014年
- 清代中医学最重要的进步是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因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治疗上"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须要处处顾护阴液,故温病学派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是崇尚阴柔、好用寒凉、用药轻灵等等。这其实是治疗温病本身的需要,并非温病学诸大师的一隅之偏。清代温病诸师中,叶天士、王孟英等皆主阴阳平衡观,反对景岳之"贵阳贱阴"观点,反对空谈先天阴阳,认为无补于临床。而吴鞠通则持"阳大阴小论"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反对阴阳平衡,主"贵阳贱阴"论调。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温病学派扶阳学派叶天士吴鞠通阴阳平衡
- 中医寒热概念的本质及相关问题辨析被引量:7
- 2014年
-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也是中医临床最关注的症状之一。中医学中的寒热,主要包括气候的寒热、症状的寒热和药性的寒热。而这些"寒热"概念,有时候是客观的温度冷热(如气温高低,体温高低),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医者或病者的主观感觉。在分析症状时,因为有客观温度和主观感觉的不一致,才导致中医所谓"寒热真假"的问题。在判断药性寒热时,因为主体之间感觉的不一致,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药性悖论"问题。中医治病,利用药性的主观寒热感觉,来调整患者的寒热症状,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客观寒热可以度量,主观感觉的寒热也可以度量,药性的寒热也可以度量。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阴阳寒热真假体感温度
- 近代医易学派的兴衰历程及其原因初探
- 近代医易学派是指近代以易理阐发医理、以易学会通医学的学术派别。本文以近代医易学派为研究对象,按照历史时期和主流思潮的不同将其发展史大致分为初、中、末3个阶段,分述各阶段的时代背景、中西观、中西医观、医易学派的学术成就,并...
- 王彦敏张其成
- 关键词: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
- 文献传递
- 郑钦安医易思想被引量:3
- 2014年
- 郑钦安在易学理论的启发指导下,将人身阴阳分为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先天阴阳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在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等各个部位运行的不同状态。郑钦安借助易学概念,用乾元比拟人身真气,用乾坤两卦比拟先天阴阳,用坎离艮兑震巽六卦分配脏腑经络并配合五行学说、六经气化学说阐释后天阴阳,将后天人身诸象归属于先天元阴元阳的消长,进而归属于一元真气的盈缩,以此阐发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易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 王彦敏沈艺张其成
- 关键词:郑钦安
- 经典中医气味阴阳理论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7
- 2014年
- 气味是中医药性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以气味分阴阳,则有气与气相对之阴阳、味与味相对之阴阳、气味相对之阴阳。气味各有厚薄,气味因其厚薄又可以各分阴阳。经典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味阴阳的论述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气味之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4个,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8个。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四气阴阳药性理论逻辑问题
- 论郑钦安的阴阳平衡观及其源流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析郑钦安的阴阳观及其源流,加深对火神派思想的研究。[方法]阅读陈修园、刘沅、郑钦安、卢铸之等人著作,并参考当代研究成果,分析郑钦安的阴阳观及其来源与流变。[结果]郑氏在阴阳关系上,主阴阳平衡观,并无明显的"贵阳贱阴"论调,用药也不偏主扶阳。郑氏的阴阳观,主要受刘沅影响,与陈修园差异很大。其后卢氏宗之,并加以发展,将"以水火立极"的郑氏"火神派",演化成为"以火立极"的卢氏"火神派"。极其弊也,论病皆谓阳虚,用药偏爱温热,这已明显偏离郑氏的初衷。[结论]郑钦安在阴阳关系上,主要持阴阳平衡观,后学未得其全,独重阳气,偏爱温热,实违郑氏本意。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郑钦安火神派扶阳阴阳平衡陈修园
- 《五行大义》引《内经》考被引量:1
- 2013年
- 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中有9处引用《黄帝内经》。索引原文与今本《黄帝内经》相比大多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如五脏的阴阳属性、肝为罢极之本、脾为仓廪之本等。《五行大义》可谓隋以前研究阴阳五行集大成之作,萧吉对所引《黄帝内经》之文,多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加以解释,与后世注有所不同。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黄帝内经
- 气化动力初探被引量:1
- 2015年
- "气"和"气化"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根本。"气化"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它需要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气化动力"问题。作为传统六经之首的《易经》,其解释变化的动力,主要有2个角度:1阴阳的对立与相互作用;2气与气的"感应"。前者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后者则主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谐性。《黄帝内经》继承了《易经》的思想,既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注重气与气之间的感应。关于气化动力,《黄帝内经》中最有创新性的观点是"阳化气,阴成形",它指出了"形""气"转化的关键,有很大的科学潜容性和临床价值。
- 王正山张其成
- 关键词:《易经》《黄帝内经》
- 浅议彭子益的医易思想及其理论渊源被引量:14
- 2014年
- 彭子益的医易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可概括为"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该模型以"天人合一"为构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模型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体系完整,自成一家。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即河图、《黄帝内经》和黄元御。河图的"五行生成说"、《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和"脾不主时"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均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王彦敏张其成
- 关键词:圆运动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