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121064)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3
相关作者:周名江颜天刘青林佳宁张清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赤潮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早期发育阶段
  • 1篇中华哲水蚤
  • 1篇溶解氧
  • 1篇生物毒性
  • 1篇水蚤
  • 1篇盘鲍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皱纹盘鲍
  • 1篇浒苔
  • 1篇褶皱臂尾轮虫
  • 1篇卤虫
  • 1篇绿潮
  • 1篇轮虫
  • 1篇米氏凯伦藻
  • 1篇剧毒
  • 1篇糠虾
  • 1篇化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3篇颜天
  • 3篇周名江
  • 2篇张清春
  • 2篇林佳宁
  • 2篇刘青
  • 1篇宋金明
  • 1篇李学刚
  • 1篇王云峰
  • 1篇吴斌
  • 1篇王聪聪

传媒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剧毒卡尔藻对海洋生物毒性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2015年
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是一种有毒甲藻,近年在我国沿海已经爆发过藻华,值得关注。本文研究了剧毒卡尔藻对不同粒径、不同营养级的几种海洋生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存活及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藻对轮虫、卤虫存活影响较大,对黑褐新糠虾存活的影响较小,对中华哲水蚤存活几乎无影响。48 h,对轮虫的半数致死密度LC50≈3400 cells/m L;96 h对卤虫的半数致死密度为LC50≈4800 cells/m L;对黑褐新糠虾的半数致死密度为LC50≈89000 cells/m L;在89000 cells/m L的藻密度下,中华哲水蚤存活率约为80%。该藻不同组分对实验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细胞破碎液对轮虫、黑褐新糠虾的影响最大;细胞外液对卤虫的影响最大。该藻对生物的摄食影响则发现,24 h内,轮虫、卤虫、中华哲水蚤均摄食该藻,且3种生物的摄食率随着藻密度增高而增加。可见,剧毒卡尔藻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其现场藻密度一般可达到104cells/m L,对轮虫、卤虫存活影响很大;该藻对生物有不同的致毒机制和致毒途径。结果表明:该藻藻华爆发,可能会对浮游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有害藻对不同粒径、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影响,才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它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王聪聪颜天周名江
关键词:褶皱臂尾轮虫卤虫黑褐新糠虾中华哲水蚤
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47
2013年
为了探讨多重环境因素变化下黄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了2011年7~8月黄河口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u、Pb、Zn、Cr、As和Hg等6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Cu:(16.5±2.7)mg.kg-1,Pb:(16.0±3.4)mg.kg-1,Zn:(21.0±3.3)mg.kg-1,Cr:(17.4±3.1)mg.kg-1,As:(6.5±1.2)mg.kg-1,Hg:(0.044 4±0.030 7)mg.kg-1.与我国近海其它区域比较,研究区域重金属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表层沉积物中河口南侧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北侧高,并随河口向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此分布趋势在莱州湾西南部尤为明显.重金属间无显著相关关系,重金属含量与细颗粒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之间亦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受到汛期黄河上游复杂来源的影响,且粒度、TOC皆非主控因素;TOC与黏土的相关系数达0.724(P<0.05),显示TOC更易富集于黏土中.与多种背景值及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比较,黄河口部分站位Pb含量超出背景值,但该含量水平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尽管重金属含量偏低,生态风险较小,但近年来Hg、Pb的风险有升高的趋势.
吴斌宋金明李学刚
关键词:重金属背景值沉积物质量基准黄河口表层沉积物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对皱纹盘鲍的危害原因被引量:7
2016年
针对2012年在福建沿海致鲍鱼大量死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米氏凯伦藻赤潮,为验证鲍鱼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否来源于米氏凯伦藻自身的毒性效应,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分离自赤潮现场的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曝气与非曝气条件下,环境因素中氨氮(TAN)、p H、DO的变化。研究发现,曝气条件下,实验体系中DO的变动范围为7.3~7.8 mg/L,p H的变动范围为7.5~8.2,TAN浓度的变动范围为0.0035~0.084 mg/L(能维持贝类正常生存),此时米氏凯伦藻趋近于赤潮现场藻细胞数量时(3×10~7/L),鲍鱼48 h死亡率为33.3%,9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此时鲍鱼的急剧死亡是由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引起的。在非曝气条件下,DO由7.1 mg/L降低至1.8 mg/L,实验体系中p H的变动范围为7.2~8.1,TAN的变动范围为0.007~0.051 mg/L,此时米氏凯伦藻藻细胞数量为3×10~7/L时,鲍鱼1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低氧的环境条件可以导致赤潮对鲍鱼的毒性效应加剧。由此可以推测,赤潮发生时皱纹盘鲍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与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有关,而低氧等环境条件可以导致毒性效应加剧。
林佳宁颜天张清春王云峰刘青周名江
关键词:米氏凯伦藻皱纹盘鲍存活溶解氧氨氮
早期发育浒苔对2株常见赤潮藻的化感效应被引量:6
2015年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模拟浒苔早期发育阶段(微观繁殖体萌发阶段)对中国沿海2株常见赤潮藻种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共培养条件下,浒苔配子在萌发阶段即可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第10天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和39%。浒苔配子培养滤液连续添加组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抑藻作用也较强烈,生长抑制率依次为25%和24%,稍低于浒苔配子添加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浒苔配子添加组和浒苔配子培养滤液连续添加组对微藻的抑制效果也逐渐加强。在实验进行的第20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就分别达到83%和63%。但是浒苔配子培养滤液一次性添加组和高温处理过的配子培养滤液添加组均未对这2株赤潮藻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浒苔微观繁殖体中确实存在化感物质并且分泌到培养液中产生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作用,但是该物质不稳定,容易随着时间或在高温下降解,因此化感物质的连续分泌及添加是抑制赤潮微藻生长的关键。研究结果证实了浒苔在早期微观繁殖体萌发阶段即可通过化感效应抑制赤潮微藻的生长,并不仅局限于成熟的藻体阶段。因此浒苔绿潮早期发育阶段与赤潮藻类间的影响效应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刘青颜天周名江张清春林佳宁
关键词:绿潮浒苔早期发育阶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