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山市科技局指令性项目

作品数:39 被引量:294H指数:9
相关作者:徐凯智王瑞刚靳彦涛付爱军朱军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唐山工人医院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舒芬太尼
  • 12篇芬太尼
  • 8篇药代
  • 8篇药代动力学
  • 7篇手术
  • 5篇手术患者
  • 5篇麻醉
  • 5篇老年
  • 5篇腹部
  • 4篇心脏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腹部手术
  • 3篇蛋白
  • 3篇药代动力学研...
  • 3篇肿瘤
  • 3篇肿瘤切除
  • 3篇肿瘤切除术

机构

  • 12篇河北联合大学...
  • 8篇河北联合大学
  • 8篇唐山工人医院
  • 7篇华北理工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2篇唐山市第四医...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唐山市协和医...

作者

  • 10篇徐凯智
  • 9篇靳彦涛
  • 7篇王瑞刚
  • 7篇朱军
  • 7篇付爱军
  • 6篇岳静玲
  • 6篇李宇虹
  • 6篇陈通
  • 5篇许艳荣
  • 4篇杨莉
  • 4篇李建民
  • 3篇赵晓晶
  • 3篇赵昕
  • 3篇李素花
  • 3篇毛秀君
  • 2篇张云鹤
  • 2篇董胜莲
  • 2篇李群喜
  • 2篇郑全辉
  • 2篇何玉新

传媒

  • 7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农业经济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1
  • 8篇201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缪刺之时机被引量:4
2013年
针灸特别重视时机,长期以来,关于"时机与效应规律"从针灸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现代科学背景下的把握和揭示。不同时间内针刺之所以有时会产生明显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针刺效应,主要是由不同时间内机能状态的差异所造成的。缪刺时机的把握是在此基础上掌握"其病在络"的时机。
李雪青石志敏王宏彬李旗
关键词:缪刺针刺疗法
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患者肺栓塞发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患者肺栓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按0.1 m L/(kg·d)标准皮下注射,1次/12 h,10∽15 d为1个疗程,给药途径为腹壁皮下脂肪层注射。两组均于住院第2、10天检测全血黏度,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分别为5.45±1.32、11.78±3.95、9.56±1.33、26.09±3.38、1.50±0.54,治疗后为0.24±0.38、0.89±0.63、1.06±0.48、3.64±2.01、0.05±0.24;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分别为5.5±1.6、11.68±4.78、9.20±1.23、26.36±3.71、1.45±0.53,治疗后为0.30±0.17、1.32±0.45、2.89±1.22、4.25±2.05、0.13±0.20。低分子肝素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全血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和血浆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低分子肝素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预防骨折患者肺栓塞安全有效。
王晓波喻昌利赵金良
关键词:骨折低分子肝素肺栓塞全血黏度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复温时机的Meta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颅内压的影响,寻找亚低温治疗后的最佳复温时机。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协作网、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13-07-12之前发表的文献。依据Cochrane Reviewer Handbook 5.2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病死率低于常温组〔RR=0.75,95%CI(0.60,0.93),P=0.007〕;亚组分析显示,在病死率方面亚低温持续3~5 d亚组与亚低温持续至颅内压正常亚组均低于常温组(RR值分别为0.68和0.65)。在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4~5分〕方面,亚低温组的预后好于常温组〔RR=1.32,95%CI(1.11,1.57),P=0.002〕;亚组分析:亚低温持续72 h亚组〔RR=1.76,95%CI(1.23,2.52),P=0.002〕、持续3~5 d亚组〔RR=1.41,95%CI(1.09,1.82),P=0.009〕、持续至颅内压正常亚组〔RR=1.41,95%CI(1.15,1.73),P=0.0010〕预后均好于常温组。结论亚低温治疗的最佳复温时机有可能在伤后第5天前后,但其尚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宋向奇陈通付爱军朱军李建民金玉兰王瑞刚肖增兵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META分析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优劣。方法回顾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76例需行气管切开的急性神经重症患者,其中经传统手术气管切开19例,经皮气管切开57例,术前、术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Glasgow Coma Scale)二种神经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观察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气胸、皮下气肿、气管瘘、食管损伤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皮气管切开术在手术时间上明显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气管切开术。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有效快速建立神经重症患者的气道,操作简便、安全,降低呼吸系统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陈通朱军付爱军李素花何玉新黄佳伟王瑞刚宋向奇肖增兵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并发症
国产舒芬太尼单次注射对老年手术患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观察老年心血管手术患者国产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患者8例,ASAⅡ~Ⅲ级,年龄61~68〔平均(66.7±6.24)〕岁,体重62~78kg,平均(69.5±11.8)kg。全身麻醉后经前臂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μg/kg,于注药前和注药后1、3、5、10、20、30、60、120、180、240和360min采集肝素化血浆1ml注入真空试管中,-80℃低温保存待测。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中心分布容积(Vc),表观分布容积(Vd),快速分布半衰期(t1/2π)、缓慢分布半衰期(t1/2α)、排除半衰期(t1/2β),常数(P、A、B、π、α、β)和速率常数(k12、k21、k13、k31、k10)、清除率(CL)和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老年人国产舒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其三指数方程为:Cp(t)=21.58e-0.5046t+3.53e-0.0454t+0.21e-0.0029t。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π,t1/2α和t1/2β分别为(1.47±0.47)min、(15.91±3.02)min和(252.03±52.86)min;Vc和Vd分别为(0.255±0.134)L/kg和(10.072±4.236)L/kg;CL和AUC分别为(0.027±0.008)L.kg-1.min-1和(198.88±70.17)ng.ml-1.min-1。结论国产舒芬太尼在老年心血管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t1/2β明显延长,临床用药时需参考年龄因素减少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徐凯智李宇虹杨莉靳彦涛岳静玲许艳荣
关键词:舒芬太尼药代动力学老年人麻醉
股动脉加压灌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股动脉加压灌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同时予股动脉加压灌注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4.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副作用以及相关技术并发症。结论股动脉加压灌注疏血通注射液用于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效果确切。
王海珍苗志勃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
国产舒芬太尼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国产舒芬太尼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6(男10、女6)例,年龄34~61岁,体重48~80kg。舒芬太尼5μg/kg静脉注射,采集注药后1、3、5、10、20、30、60、120、240和360min桡动脉血标本。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血药浓度,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注射舒芬太尼后血药浓度立刻达峰值,达峰浓度(16.29±7.14)ng/ml。用药后30min下降至1.18ng/ml,有92.7%的舒芬太尼从血浆被清除。舒芬太尼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用三指数函数方程表示:Cp(t)=18.81e-0.4916t+4.35e-0.0497t+0.28e-0.0032t,符合三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快速分布半衰期(t1/2π)=(1.6199±0.7580)min,缓慢分布半衰期(t1/2α)=(14.8475±4.0819)min,消除半衰期(t1/2β)=(278.66±144.23)min,中心分布容积(Vc)=(0.2473±0.0947)L/kg,表观分布容积(Vd)=(8.8987±4.0163)L/kg,清除率(CL)=(0.0236±0.0050)L/(kg.min)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19.618±55.161)ng/(ml.min)。结论:国产舒芬太尼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
徐凯智靳彦涛李宇虹杨莉岳静玲
关键词:舒芬太尼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心脏外科药代动力学
国产舒芬太尼在老年脱泵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2011年
目的观察国产舒芬太尼在老年脱泵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Ⅱ-Ⅲ级的老年OPCAB患者10例。年龄65~76岁,体重67~72kg。入室后建立动静脉通路并监测ECG、有创血压、心率、SpO2及BIS等。全麻后前臂静脉一次性注射舒芬太尼5μg/kg。在静脉注药前和注药后1、3、5、10、20、30、60、120、180、240和360min,抽取肝素抗凝血浆1ml注入密封真空试管中,-80℃低温保存直至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判断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在老年OPCAB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其三指数函数方程为:Cp(t)=11.69^e-0.4727t+1.93^e-0.043 3t+0.27e^-0.0032t。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π、t1/2α和t1/2β分别为(1.56±0.41),(16.07±1.16)和(222.99±41.33)min,Vc和Vd分别为(0.367±0.055)和(10.595±2.726)L/kg,CL(32.75±3.0)和AUC(154.16±14.57)ng·ml^-1·min^-1。结论舒芬太尼在老年OPCAB患者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药理学特性相一致,老年患者心功能状态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杨莉徐凯智李宇虹靳彦涛许艳荣毛秀君
关键词:舒芬太尼药代动力学血流动力学老年患者
双创背景下中国农村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科学技术是经济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推动力,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科技与金融逐渐实现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的融合,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科技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还不明显,需要进一步认清科技金融的涵义、提高对创新科技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依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高佳高健
关键词:双创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李群喜赵晓晶李建民朱军刘刚张云鹤付爱军
关键词:电生理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