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08-3)

作品数:10 被引量:142H指数:5
相关作者:许艳丽战丽莉魏巍韩晓增潘凤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4篇大豆
  • 3篇多样性
  • 3篇施肥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微生物
  • 3篇耕作
  • 2篇农田
  • 2篇磷脂脂肪酸
  • 2篇耕作方式
  • 2篇黑土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豆田
  • 1篇豆种
  • 1篇真菌
  • 1篇致病力
  • 1篇生物群落
  • 1篇施肥方式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东京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10篇许艳丽
  • 5篇战丽莉
  • 4篇魏巍
  • 3篇韩晓增
  • 3篇潘凤娟
  • 2篇刘振宇
  • 2篇宋洁
  • 2篇张兴义
  • 2篇朱琳
  • 2篇姚钦
  • 1篇张思佳
  • 1篇张雷
  • 1篇李春杰
  • 1篇刘志勇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2篇大豆科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土麦田土壤动物多样性季节动态被引量:3
2013年
为明确麦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区中小麦连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法分离0~15 cm土层中的土壤动物,将捕获到的所有土壤动物鉴定到科。共采集农田土壤动物1 415只,隶属43科。其中高壳甲螨科(Liodidae)和小甲螨科(Oribatellidae)为麦田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麦田土壤动物数量、科数在小麦生长中期出现高峰,多样性不断升高,均匀度和优势度呈负相关。在生长中期和收获后期麦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出现表聚特征。麦田土壤动物多样性受人为扰动影响较大,且土壤动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地季节动态。
战丽莉许艳丽刘振宇裴希超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位试验的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为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0~15cm土层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高壳甲螨科和小甲螨科为5种耕作方式中共有的优势类群,传统耕作的旋耕和平翻耕作之间,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和少耕之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组合耕作很好地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少耕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耕作方式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少耕和组合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且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战丽莉许艳丽张兴义潘凤娟裴希超刘振宇
关键词:耕作方式群落结构相似度
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大豆连作长期定位试验区,进行了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分离鉴定及大豆根腐病致病力检测,结合核酸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长期连作(20年)较短期连作(3年)对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和结构、致病力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连作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为6.0×104CFU·g-1,且以强致病力的尖镰孢菌、禾谷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及中等致病力的腐皮镰孢菌为优势种;连作20年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和优势菌的优势度均显著低于3年连作,其中尖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种群密度仅为3年连作的36%、32%和22%,没有分离到致病力最高的轮枝镰孢菌,而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3年连作;仅分离自20年连作土壤的三线镰孢菌、砖红镰孢菌及燕麦镰孢菌均为非致病菌种,且与强致病力镰孢菌种在基于转录间隔区(ITS)和转录延长因子(EF-1α)序列的聚类分析中显示了系统进化亲缘关系的差异性.因此,大豆20年连作会导致根际土壤镰孢菌种群生长受抑制、使其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发生改变,同时降低大豆根腐病菌种群致病力.
魏巍许艳丽朱琳张思佳李淑娴
关键词:长期连作大豆根腐病镰孢菌致病力
长期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67
2013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无施肥(NF)、单施N、P化肥(NP)以及化肥配施有机猪粪肥(NPM)等3种长期施肥措施对黑土区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密度和结构的影响。Real-time PCR方法定量NF、NP及NPM措施土壤细菌群落基因组DNA质量分别为381、1 351和1 773 ng g-1干土,真菌群落基因组DNA质量分别113.3、127.3和20.6 ng g-1干土,真菌与细菌的比率分别为0.31、0.09和0.01,NPM措施显著低于另两种施肥方式(p<0.05)。DGGE方法研究表明,NP和NPM措施不能改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优势菌优势程度;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NP和NPM措施均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构成,且真菌群落的变化更为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P和NPM措施下细菌群落结构较相近,其相似系数为0.89,真菌群落中NP措施与NF措施相近,相似系数为0.63,高于NP与NPM措施的相似系数0.51。上述结果表明有机猪粪肥的长期施用可以显著降低黑土农田土壤真菌与细菌的比率,且明显地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
魏巍许艳丽朱琳韩晓增Li S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REAL-TIMEPCRDGGE
不同水肥条件对农田土壤细菌生理菌群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大豆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在干旱、自然和充足三种水分及无肥、无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三种施肥方式条件下,根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三种不同生理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条件下自然降水使氨氧化细菌数量高于充足水和干旱处理,干旱使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自然降水和充足水,在自然降水条件不同施肥使功能性细菌发生变化,施肥促进三种功能菌的生长,其中,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显著。反硝化细菌各处理数量相近,有机肥数量稍高。
张雷许艳丽李春杰韩晓增魏巍
关键词:大豆氨氧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细菌
施肥方式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明确施肥方式对东北黑土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东北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区,以无肥(NF)、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MF)3种施肥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法分离0~5,5~10,10~15cm土壤甲螨,比较了3种施肥方式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的异同,分析了施肥方式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可以影响甲螨的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甲螨的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施肥方式,且化肥配施有机肥土壤中甲螨表聚特征明显,而无肥处理中土壤甲螨垂直分布表聚现象出现逆转。施肥方式对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影响在7月体现较为明显,有机肥的施入使土壤甲螨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优于其他2种施肥方式。通过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MGP分析发现,肥料的施入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数量组成影响较为明显,而对土壤甲螨的类群组成无影响。施肥方式可以影响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尤其是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环境,为土壤甲螨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适当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战丽莉许艳丽韩晓增裴希超赵刚王建华
关键词:施肥方式土壤甲螨群落结构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病害和寄藏真菌检测技术被引量:7
2012年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通过侵染大豆种子、叶、茎、豆荚和花,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中,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或降低幼苗活力,导致大豆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生产。文章介绍了大豆寄藏真菌的种类,重要寄藏真菌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和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p.)的研究现状,寄藏真菌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对于大豆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志勇战丽莉战丽莉潘凤娟
关键词:大豆种子
磷脂脂肪酸技术在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磷脂脂肪酸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表征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组成。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方式可影响土壤生物理化特性,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文章主要介绍了磷脂脂肪酸方法及其在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姚钦宋洁潘凤娟许艳丽
关键词:磷脂脂肪酸施肥耕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植方式下大豆田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磷脂脂肪酸方法(PLFA)可较准确地表达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量,是一种快速、重现性好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定位试验区大豆20年连作、轮作、迎茬和裸地的耕层土壤为对象,采用PLFA方法在大豆盛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对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年连作使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盛花期,20年连作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为10 327μg·g-1,显著高于其它轮作方式,20年轮作和迎茬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在大豆3个生育时期变化并不显著。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PLFA含量与总PLFA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但是轮作条件下细菌/真菌磷脂脂肪酸比值显著高于其它轮作方式,说明轮作增加了土壤细菌PLFA含量,降低了真菌PLFA含量。对主要PLFAs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一(PC1)解释了45.5%的变异,主成分二(PC2)解释了20.6%的变异,而且从主成分得分图上可明显将轮作和迎茬与连作和裸地区分开。结果说明20年连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20年轮作土壤生态系统仍然相对较稳定。
姚钦许艳丽宋洁魏巍
关键词:大豆轮作磷脂脂肪酸土壤微生物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土壤螨类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生物之一。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类群数、群落结构以及垂直分布的影响,试验选取位于东北黑土区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5种耕作方式(免耕耕作、少耕耕作、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耕作)试验区内土壤螨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于2009年5月、6月和7月3个时期分离0~15 cm土层中的土壤螨类。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和类群数存在显著影响,3个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2 441只,免耕耕作、少耕耕作、组合耕作、旋耕耕作和平翻耕作分别捕获土壤螨类366只、436只、553只、819只和267只,分别隶属于13科、18科、13科、14科和11科。传统的旋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个体数量,而保护性耕作中的少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类群数。不同时期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影响不同,5月除免耕耕作外其他4种耕作方式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即0~5 cm土层中土壤螨类的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层(5~10 cm,10~15 cm),其中组合耕作和少耕耕作在3个时期中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表聚特征,且少耕耕作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多样性。MGP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甲螨群落随季节的变化在组成上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高等甲螨为优势类群转化为低等甲螨为优势类群,免耕和少耕的这种趋势较其他耕作方式更为明显,少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G型和O型,而免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O型和G型。少耕和免耕两种保护耕作方式较其他耕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的保持,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
战丽莉许艳丽张兴义裴希超赵刚王建华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螨类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