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08)

作品数:14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高星陈福友刘扬侯亚梅仪明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遗址
  • 6篇石器
  • 6篇旧石器
  • 4篇石制品
  • 3篇石器时代
  • 3篇旧石器时代
  • 3篇剥片
  • 2篇拼合
  • 2篇细石
  • 2篇旧石器时代遗...
  • 2篇类型学
  • 2篇化石
  • 2篇更新世
  • 2篇出土
  • 1篇地层
  • 1篇东西方文化交...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化石
  • 1篇兴衰
  • 1篇源流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赫尔辛基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5篇陈福友
  • 5篇侯亚梅
  • 5篇刘扬
  • 5篇高星
  • 3篇仪明洁
  • 2篇裴树文
  • 2篇李锋
  • 1篇张兆群
  • 1篇王李花
  • 1篇刘艳
  • 1篇徐廷
  • 1篇崔娅铭
  • 1篇李罡
  • 1篇王山

传媒

  • 6篇人类学学报
  • 3篇考古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文物春秋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窑遗址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出土的石核及其剥片技术被引量:3
2013年
二道沟地点坡积地层中石核的形态和技术分析显示,至少存在三种剥片技术。一是简单锤击剥片,以简单石核、多台面石核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以漏斗型石核、盘状石核、交互打击石核和扁脸石为代表;三为细石器技术,以细石核为代表。在锤击剥片过程中,至少有三种剥片方式存在于二道沟地点的石核上,即单向打片、交互打片和多向打片。
徐廷陈福友汪英华
关键词:剥片旧石器
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石核剥片技术的阶段类型学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一、研究背景石核剥片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可区分不同的阶段。有学者将体现不同剥片序列和阶段的石制品分类方法称为阶段类型学[1]。其将属于石核剥片的产品分成三类,即初始石片、再次石片和三次石片,其间还包括碎片和断块。这一般被认为代表了石核剥片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初次剥片是最早剥下的石片,而三次剥片则是最晚剥下的石片。但这种分类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及其对遗址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上世纪20年代发现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以来,在鄂尔多斯高原时隔近90年新发现的重要旧石器遗址。自2010年发现以来,该遗址已进行了5个年度的连续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等。光释光和碳14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5~6.5万年。本文对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2010-2012年发掘出土的11934件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辨别出28个拼合组,含64件石制品,拼合率约为0.53%;其拼合形式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种类型。石制品拼合组空间分布等相关信息显示,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中期
通过枕骨大孔测量值对若干化石人类身高的估计被引量:2
2015年
身高是人类体质研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化石人类的身高的估计主要借助于基于现代人骨骼测量数据计算而得的身高推断公式。本文使用枕骨大孔长和枕骨大孔宽的测量值和相关身高估计公式,对郧县EV9001,郧县EV9002,大荔,柳江,山顶洞101,山顶洞102和考古遗址骨骼的身高进行了估计,并使用其他头部测量数据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检验和校正。本文认为,这6个化石人类的身高分别为160.76、161.89、159.85、161.54、163.92和164.30cm。
崔娅铭
关键词:古人类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一、研究背景埋藏学原本是指研究生物死亡、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各种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科学,是古生物学的组成部分。现在,埋藏学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渗透到了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领域。考古学者从遗址获得遗物,需要探讨有关古人类生活和当时环境的问题。例如遗物怎样遗留下来,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埋藏过程;经埋藏、扰动的遗物与其最初所属的人类生活场景有什么变化等。埋藏学是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
内蒙古韩家营玄武岩夹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2021年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王倩刘艳王李花傅明楷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K-AR测年
细石叶技术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兴衰被引量:4
2014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社会组织结构更复杂化,人类的生存领域扩展,认知能力有了突破。细石叶技术即该阶段极具特征性的石器生产技术,涉及有针对性的原料选择、石核预制、软锤及间接剥片技术的运用等,是该阶段人类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手段。根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仪明洁高星
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被引量:15
2016年
现代人行为起源及演化研究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石叶技术作为现代人行为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认为是现代人所独有的石器技术.新的研究表明石叶技术与现代人群并不能完全对应,然而,石叶技术的规范性与多样性、时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使其在讨论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移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国境内主要的石叶遗存,本文指出中国北方主要存在两种石叶技术: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距今约4—3万年问,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相结合形成旧石器晚期初段的石器技术特征,该类遗址主要存在于中国的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技术上与西伯利亚、蒙古等地的同类发现相似,空间上与之相连且与中国北方石片技术遗存的分布具有明确的界线,可能指示了人群的迁入;距今约2.9~2.5万年间,棱柱状石叶技术与细石叶技术相结合,分布范围深入到了中国北方的腹地,但其代表人群的迁移或仅代表适应方式的扩散还未有定论.本文进一步指出,具体研究石叶遗存时应区分不同的石叶生产系统,避免将不同的石叶技术笼统的作为同一技术体系讨论其所代表的技术及人群扩散等.
李锋陈福友汪英华高星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石叶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原料产地及其可获性被引量:9
2017年
经过地质调查发现,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于遗址周边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通过与遗址周边4个调查点样品的比较表明,这些调查点的砾石在岩性、尺寸大小及保存状况等方面区别不大,乌兰木伦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距遗址约2km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可获性较好。此外,能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原料,体现出古人类对原料开发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杨俊刚李双高丽红
关键词:可获性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仪明洁高星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类型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