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05)

作品数:1 被引量:269H指数:1
相关作者:卜文俊刘国卿高玉葆朱耿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生态位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多样性保...
  • 1篇保守性

机构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篇朱耿平
  • 1篇高玉葆
  • 1篇刘国卿
  • 1篇卜文俊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被引量:269
2013年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推算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来预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近年来,该类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以及传染病空间传播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未被深入理解,导致得出入侵物种生态位迁移等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作者从生态位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生态位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位模型和生态位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非生物的气候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是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它们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作用于物种的分布。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点所关联的环境变量来模拟物种的分布,这些分布点本身关联着该物种和其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生态位模型所模拟的是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或潜在生态位(potential niche),而不是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Grinnell生态位和Elton生态位均在生态位模型中得到反映,这取决于环境变量类型的选择、所采用环境变量的分辨率以及物种自身的迁移能力。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未知物种或种群的探索和发现、自然保护区的选择和设计、物种入侵风险评价、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近缘物种生态位保守性及基于生态位分化的物种界定等方面。
朱耿平刘国卿卜文俊高玉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