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25007)

作品数:15 被引量:307H指数:9
相关作者:鹿化煜王先彦王晓勇李珍弋双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5篇青藏
  • 4篇东北部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北部
  • 3篇古气候
  • 2篇东北缘
  • 2篇同位素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中新世
  • 2篇黏土
  • 2篇粒度
  • 2篇黄土
  • 2篇古气候变化
  • 2篇红黏土
  • 2篇风尘堆积
  • 2篇北缘
  • 2篇沉积物
  • 1篇地貌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安康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鹿化煜
  • 4篇王先彦
  • 3篇王晓勇
  • 2篇张小曳
  • 2篇孙雪峰
  • 2篇季峻峰
  • 2篇弋双文
  • 2篇汶玲娟
  • 2篇赵锦慧
  • 2篇李珍
  • 2篇李杨
  • 1篇安芷生
  • 1篇朱日祥
  • 1篇沈娟
  • 1篇翟秋敏
  • 1篇沈铭能
  • 1篇梅凡民
  • 1篇黄宝春
  • 1篇刘全玉
  • 1篇苗晓东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Scienc...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最近14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地貌证据被引量:107
2004年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代表性的河流阶地.风成堆积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地貌学和年代学的综合调查研究,获得了最近14Ma以来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新证据和新认识.湟水流域西宁.互助地区至少发育了11级典型的河流阶地(除第1级阶地T1外,全部为基座阶地).测试了阶地上覆风成黄土.红粘土序列的1030块古地磁样品、16块释光样品和4000多个粉末样品,结合地貌发育和地层结构分析表明,T11,T10,T8,T7,T3,T2和T1分别形成于距今约14,11.3,1.55,1.2,0.15,0.07和0.01Ma.基于沉积物分析和地貌发育过程的研究证实,这里的河流阶地以构造抬升驱动为主,以气候变化对河流阶地发育的影响为辅.因此,西宁盆地的阶地序列指示了14Ma以来高原东北缘的多次阶段性抬升,其中,在距今14,11.3,1.2和0.15Ma的构造抬升是明显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互助地区的河流在中新世数百万年时间内(T11到T9)下切不到100m,而在更新世1.2Ma以来(T7以来)下切了432m,指示了该地区在晚新生代后期加速隆升的事实.湟水流域在1.55~1.2Ma之间有一次大的水系格局调整.在此之前,古河流流向是西偏南,之后流向为东偏南,这次水系调整与构造活动有关.
鹿化煜安芷生王晓勇谭红兵朱日祥马海州李珍苗晓东王先彦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貌河流阶地沉积物
Distribution and Forming Model of Fluvial Terrace in the Huangshui Catchment and its Tectonic Indication被引量:2
2010年
黄水河,黄河的一条主要支流,穿过显示出梯田的不同模式的一系列构造地减退并且高举的区域形成。黄水河的河的梯田的分发被学习通过地志并且印射的 sedimentologic 梯田。在 Haiyan 盆的三个平台,在 Huangyuan 盆的四个平台,在 Xi'ning 盆的 19 个平台(四个高平台可以属于另一条河) ,在 Ping'an 盆,在 Ledu 盆的五个平台和在 Minhe 盆的 12 个平台的九个平台被认出。Sedimentology 研究证明黄水河的 geomorphologic 和 sedimentological 模式,在西藏的边缘被定位,与在另外的区域的河的不同。平台的形成过程在黄水集水是更复杂的:累积平台和侵蚀梯田在每盆被形成,当侵蚀平台在另外的盆被形成时,累积平台在一些盆被开发,显示河的沉积可以与在另外的盆的河切口同时发生在一些盆。在黄水集水的这些二种河的平台的形成过程的一个概念的模型在这篇论文向前被带。首先,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构造运动,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并且河在整个集水在所有盆切入直到到达一个新平衡状态。然后,下游的盆快速减退并且平衡状态再被打破,并且当河快速在沉淀盆积累时,河在在上游的盆切入直到再走近一个新平衡州。最后,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构造运动和累积平台,河在整个集水切入当侵蚀平台在另外的盆被形成时,在沉淀盆被形成。累积平台的存在在黄水集水在亚盆暗示了构造沉淀。这些构造沉淀运动逐渐地从下游的 Minhe 盆发展了到在上游的 Huangyuan 盆。标明日期平台顺序有潜力揭开在在集水的沉淀之间的关系并且地区性在东北西藏的高原构造。
WANG XianyanLU HuayuJef VANDENBERGHECHEN ZhongyanLI Langpin
南方网纹红土多元成因的粒度证据被引量:59
2005年
对宣城、九江、泰和和赣州网纹红土粒度特征的研究表明: (1) 宣城和九江两地的网纹红土, 粒度均匀而细小, 不含>2 mm的砾石; >63 mm细砂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0%和1.14%; 而10~50 mm粒组明显富集, 平均分别为34.65%和37.20%. 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很相近; 其余各层的频率分布曲线与前者也有明显的继承性. 剖面各层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十分一致, 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有很好的可比性. 这些特征均反映了两地网纹红土明显的风成特性. (2) 泰和、赣州网纹红土粗颗粒含量较高; 各粒级组分在层次间变化明显; 10~50 mm 粒组富集不明显. 红土原样和红土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缺乏可比性, 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征. (3) 网纹红土成因的多元性反映了南方第四纪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风成特性网纹红土的存在为南方第四纪冰期风尘堆积提供了实物证据. 对这类红土分布区域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有助于揭示南方第四纪冰期大规模风尘堆积的南界.
胡雪峰朱煜沈铭能
关键词:网纹红土黄土高原石英粒度特征
黄河中游渑池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4
2011年
渑池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处在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也是我国东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交汇地带。文章通过对位于渑池盆地池底村厚约4mm古湖泊沉积剖面进行了^(14)C年代(校正为日历年龄)、有机碳含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等测试分析,重建了研究区19.5cal.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19543~9240cal.aB.P.期间,气候比较干旱,风化淋溶作用较弱,湖泊尚未形成;9240~8039eal.aB.P.为气候过渡时期,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039~5368cal.aB.P.为暖湿气候类型,对应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湖盆流域温暖湿润,湖泊的水位较高;5368~3439cal.aB.P.为亚暖湿气候类型;3439~2423cal.aB.P.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之后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又分为两个亚段:3439~2931 cal.aB.P.气候出现剧烈波动,2931~2423cal.aB.P.湖泊干枯。盆地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间存在着耦合关系,环境的变化对应黄河中游地区相继发展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
郭志永翟秋敏沈娟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仰韶文化
Grain-size evidence for multiple origins of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in southern China被引量:10
2005年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in Xuancheng, Anhui Province, and Jiujiang, Taihe and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Generally fine and uniform, grain-size charac- teristics of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in Xuancheng and Jiujiang are much similar, with no >2 mm gravels, 0.30% and 1.14% of >63 μm fraction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and 34.65% and 37.20% of 10―50 μm fraction, which is apparently accumu- lated. The patterns of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the uppermost yellow-brown earth of the profiles in the two ar- eas much resemble those of the loes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Xiashu loess in southeastern China, while the patterns of the other layers also apparently show some attributes inher- ited from the above.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quartz separated from the whole profiles in the areas are almost identical, which could also b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oess and the Xiashu loess. All the features above reveal aeoli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ticulated red clay in these two areas. (2)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in Taihe and Ganzhou is much coarser than that in Xuancheng and Jiujiang, with high content of >63 μm fraction and relatively low content of 10―50 μm fraction. The variations in grain-size distribu- tions of the profiles are also observed. The grain-size distri- bution patterns of both the original samples and the quartz of the red clay could hardly b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oess and the Xiashu loess. All the features above reveal their alluvial or diluvial origins. (3) The multiple origins of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in the areas reflect the diversity and com- plexity of the Quaternary environment in southern China. The existence of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with aeolian charac- teristics brings forth objective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large-scale dust deposition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Quaternary glacial perio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is kind of the red
HUXuefengZHUYuSHENMingneng
关键词:颗粒尺寸红土风化作用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被引量:11
2006年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显微镜下,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上述证据表明,这套沉积为风成起源.磁性地层指示这套风成成因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底界年龄为约11.4Ma,证明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大面积的风尘沉积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与上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近的物源和相似的风力搬运系统.与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的颗粒较细、沉积速率较小,反映了搬运动力较弱和(或)源区干旱化程度较低.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变化表明源区干旱程度和(或)风搬运动力有多次的波动,并且在约10MaBP和7-8MaBP前后,各有一次干旱化加剧的过程,可能表明了高原的隆升或(和)全球变冷促进了亚洲内陆干旱化进一步加剧.10MaBP前后古气候由高频高幅波动转变为较为低频低幅变化,指示了一次重要的环境转型.这次环境转型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表现.
王先彦鹿化煜季峻峰王晓勇赵景波黄宝春李珍
关键词:红黏土风尘堆积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
利用孢粉和有机质碳同位素重建半坡人时期古环境再探被引量:7
2007年
环境与古文化的关系是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古气候、古环境的讨论,大大受制于对古气候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近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孢粉、大植物化石和植物硅酸体分析、动物生态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等)在考古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进行多替代性指标和定量的环境恢复工作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孢粉、
刘全玉
关键词:古环境孢粉新石器时代文化人时环境考古学
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距今约15~10ka黄土高原侵蚀事件被引量:26
2006年
中国黄土堆积作为晚新生代陆相最好的古气候记录之一,得到了众多研究,其揭示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意义.但是,中国黄土研究中还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或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从而使一些研究结论受到质疑.为了进一步认识黄土堆积的连续性、绝对年龄和时间分辨率等问题,对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方向上代表性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间距10cm的连续光释光年龄测定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测试,获得了108个绝对年龄数据.结果发现,在黄土高原塬区代表性的晚第四纪黄土剖面中存在约4~5ka的间断.这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表明,在千年时间尺度上黄土沉积是不连续的.新的年代证据指出,以前基于粉尘沉降模式获得的时间标尺是不准确的,从而使已发表的关于亚轨道时间尺度黄土古气候记录的研究工作需要重新审视.初步分析认为,黄土堆积的加剧侵蚀可能受气候变化控制.
鹿化煜Thomas Stevens弋双文孙雪峰
关键词:黄土高原光释光测年古气候记录晚第四纪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被引量:43
2007年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鹿化煜王先彦孙雪峰王晓勇弋双文周亚利刘全玉
关键词:青藏高原黄土地层磁化率
新近纪黄土高原红黏土粒度和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及其揭示的古大气粉尘传输动力被引量:22
2004年
对黄土高原11个地点的新近纪红黏土沉积进行了粒度测量和统计分析,发现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红黏土的粒度组成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南北向分异,北部佳县红黏土堆积的平均粒径可达20μm左右,而南部蓝田则为9μm左右;佳县红黏土中>30μm的粗颗粒含量达24.4%,而蓝田红黏土中>30μm的粗颗粒含量是5.6%.红黏土的粒度分布特征指示了古粉尘主要是偏北风搬运来的,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与末次冰期旋回黄土高原12个黄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表明其传输动力可能为近地面的低空风系.根据红黏土沉积序列粒度的变化特征,将6.2-2.6Ma BP期间古粉尘传输动力的强度变化分为3个阶段:6.2—5.4Ma BP颗粒较粗,传输动力强度较大;5.4-3.5Ma BP颗粒最细,传输动力强度小;3.5—2.6Ma BP颗粒最粗,传输动力强度最大.相应地,将沉积速率的变化过程分为:6.2—5.4Ma BP沉积速率较大,5.4—3.5Ma BP沉积速率最小,3.5—2.6Ma BP沉积速率最大.研究表明新近纪古大气粉尘传输动力及源区干燥度都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可能与全球冰量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汶玲娟鹿化煜强小科
关键词:红黏土粒度沉积速率黄土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