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xzw015)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方丽萍韩芳更多>>
-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宋学记文“学之效”内容书写研究
- 2017年
- 宋代学记大兴,绝大多数文学家参与创作。因话题集中,作家各抒己见,从中可见宋代士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学习效果和建学目的是宋代学记文作者书写的关键内容之一,可概括为"学之效"。从对众多文本中"学之效"的具体内容、写作时间及侧重点的探讨可见:1.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围绕"功利""独善"与"兼济"三个方面,大致经历了从"计功求获"到"弘扬古道"的变化;2.对"学"的期望经历了从一元追求到多元选择的发展趋势;3.言说内容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趋势,对学子个体的关注更加体贴入微。而发展变化的时间节点大致在宋中期以后,由此推论,宋代中期以后士人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视角扩大,由一元思维转入多元思维模式,认识亦从宏观到微观变化。这与宋人趋于理性内敛,思想豁达及文体的发展有关。
- 韩芳
- 关键词:宋代
- 北宋士人的地理意识与家乡观念——从欧阳修的“思颖”与“薄吉州”入手
- 2016年
- 南宋笔记对欧阳修的"思颖"多有批判,赵翼也说"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考察有关诗文,结合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发现,北宋士大夫的不归本籍,缘于他们丰富的地理经历和融通的地域观念,与北宋皇帝对官员的防范、猜忌有关,也出于他们对家族长远发展的考虑,并非鄙薄家乡不愿回去。绝大多数的北宋士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开放、更融通,自认是"东西南北之人"。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保持无根无住、适性自由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肇始于中唐的白居易的"大抵心安即是家",至北宋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发展。
- 方丽萍
- 关键词:心安
- 从士人的处贫心态看中唐至北宋士风之嬗变被引量:1
- 2012年
-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 方丽萍
- 关键词:士风中唐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