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3082)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胡晓熙王芸尹艳镇童张法廖丹葵更多>>
相关机构:钦州学院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荧光
  • 4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稀土
  • 3篇白质
  • 2篇荧光配合物
  • 2篇配合物
  • 2篇相互作用
  • 2篇可聚合
  • 2篇活性剂
  • 2篇光谱
  • 2篇
  • 2篇表面活性
  • 2篇表面活性剂
  • 1篇荧光光谱
  • 1篇荧光光谱法
  • 1篇荧光猝灭
  • 1篇牛血清白蛋白
  • 1篇牛血清蛋白
  • 1篇全氟

机构

  • 7篇钦州学院
  • 2篇广西大学

作者

  • 7篇王芸
  • 7篇胡晓熙
  • 1篇张艳军
  • 1篇廖丹葵
  • 1篇童张法
  • 1篇尹艳镇

传媒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日用化学工业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广东化工
  • 1篇广州化工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稀土荧光共聚物与蛋白质作用机理的光谱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能够与BSA相互结合,并使BSA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该猝灭效应属于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8.49×104 L/mol,n=1.25(298K);KA=7.45×104 L/mol,n=1.25(308K);在与BSA的结合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熵变(ΔS)为正值且焓变(ΔH)为负值,说明静电力在PPNEu与BSA结合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基于Frster理论,结合距离为3.38nm。
胡晓熙王芸
关键词:稀土蛋白质
稀土荧光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014年
含稀土金属聚合物保留了稀土金属的独特性质,又兼具了聚合物的优点,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之一。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Eu(AA)3Phen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荧光光谱仪、Zeta电位及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PPNEu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PPNEu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NEu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能与BSA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一定形式的复合物,随着BSA与PPNEu质量比的不断增大,其Zeta电位逐渐从8.4mV降低到-9.8mV,且复合物的粒径不断增大。
胡晓熙王芸
关键词:稀土蛋白质相互作用
含铕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013年
通过稀土氯化物与丙烯酸、1,10-菲罗啉进行配位反应,制得了含铕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通过红外、紫外、荧光、核磁、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符合预先设计的结构。具有可聚合活性和良好的荧光性能。
胡晓熙王芸
关键词:荧光配合物可聚合
含铽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013年
通过稀土氯化物与丙烯酸、1,10-菲罗啉进行配位反应,制得了含铽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通过红外、紫外、荧光、核磁、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符合预先设计的结构,具有可聚合活性和良好的荧光性能。
胡晓熙王芸
关键词:荧光配合物可聚合
稀土铕荧光聚合物的制备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2014年
含稀土金属的聚合物既保留了稀土金属的独特性质,又具有聚合物的优点,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之一。文中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Eu(AA)3Phe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N-异丙基丙烯酰胺成功合成出阳离子型稀土荧光聚合物,并用核磁共振谱、凝胶渗透色谱、荧光光谱、琼脂糖凝胶电泳、Zeta电位及粒径分析、透射电镜等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结构明确,在594 nm和618 nm处的具有特征荧光发射,与DNA能够通过静电作用相互结合,特征荧光发射强度不断增强,形成的复合物粒径从246.8 nm逐渐增大到579.7 nm;而Zeta电位逐渐从41.2 mV降低到-12.8 mV,并能使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运动受到阻滞。
胡晓熙王芸
关键词:稀土荧光DNA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法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DS和DTAB均能猝灭BSA内源荧光,298 K时的猝灭常数K_(sv)分别为2. 64×10~4和304. 21 L/mol。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显示SDS和DTAB对B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SDS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静联合猝灭机制;热力学计算表明,SDS与BSA的结合过程中,静电力起主导作用,并且能与BSA形成SDS/BSA超分子复合物。DTAB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SDS,DTAB与BSA的平均结合距离分别为2. 77和4. 73 nm。综合结合常数、粒径和Zeta电位等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具有较大电荷密度和较小体积极性头基的SDS与BSA具有更强的结合作用。
文丰王芸胡晓熙岑光龙胡晓熙尹艳镇
关键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全氟两性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全氟烷基甜菜碱(PF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FAB通过静态猝灭机理与BSA相互作用并使BSA荧光强度显著降低;298K和310K温度下,PFA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8.51×10~5和5.52×10~5 L/mol,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距离为1.93nm;在PFAB和BSA的结合过程中静电力起主要作用;PFAB更倾向于与BSA中的色氨酸残基结合。
胡晓熙王芸王芸廖丹葵廖丹葵
关键词:全氟两性表面活性剂蛋白质荧光光谱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