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715)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杜元灏石磊刘月明马兵刘漪沦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电针
  • 2篇电针干预
  • 2篇新基因
  • 2篇血管
  • 2篇基因
  • 2篇干预
  • 2篇EOLA1
  • 1篇动脉梗死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量
  • 1篇血流量变化
  • 1篇针刺
  • 1篇针刺干预
  • 1篇中动脉

机构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作者

  • 4篇杜元灏
  • 3篇刘月明
  • 3篇石磊
  • 2篇刘漪沦
  • 2篇马兵
  • 1篇李桂平
  • 1篇黎波
  • 1篇张玮
  • 1篇张萍
  • 1篇李晶
  • 1篇刘海荣
  • 1篇蔡震
  • 1篇刘战立
  • 1篇许雪峰
  • 1篇李颖

传媒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天津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梗死急性期局部血流量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发生后双侧脑皮质血流量变化规律以及电针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Longa的腔内线栓法复制大鼠脑梗死模型,以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动态监测双侧脑皮质血流量,连续记录6 h,比较脑梗死后30 min和1、2、3、4、5、6 h各时相脑皮质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电针的干预效应。[结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即刻,梗死半球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血流量下降至(25.18±1.87)%,在MCAO后30 min^6 h,血流量比值维持在这一水平,有上升趋势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急剧下降至(23.46±1.24)%,电针干预后,平均上升至(46.96±1.61)%,平均升高幅度为20%。在MCAO后各时相,电针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流量比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电针干预组局部血流量显著升高,但仍然低于梗死前水平(P<0.01)。MCAO即刻,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86.55±1.46)%,在MCAO后30 min^6 h内,随时间延续,血流量维持梗死即刻水平,有小幅波动,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86.70±2.21)%,电针干预后,血流量上升至(97.46±3.28)%,维持这一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在MCAO后30 min和1 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MCAO后2、3、4、5、6 h局部血流量比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平均高于相应模型对照组。[结论]电针干预可显著提高MCAO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并且电针干预可同步提高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由此可增加梗死区周围脑血流灌注。
石磊杜元灏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局部脑血流量激光多普勒
凝集素组织化学技术在针刺干预脑梗塞后微血管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凝集素组织化学技术在大脑微血管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复制脑梗塞模型,在规定时间经一侧股静脉注射生物素化番茄凝集素,心脏灌注后取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DAB染色。结果:大脑微血管染色后形态显示清楚、完整,与组织背景色彩对比明显。结论:凝集素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完整、立体的显示脑组织微血管形态以及血管分布特征。
石磊杜元灏黎波
关键词:脑梗塞
脑梗死早期侧支循环重建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以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重建及电针的干预效应。[方法]造模后,电针干预组给予电针刺激,模型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素,于MCAO后1、3、6 h,股静脉注射番茄凝集素后行心脏灌注,取脑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图像分析,数据统计,比较两组间有血流灌注的血管量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干预组在MCAO后13、、6 h有血流灌注的血管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电针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应各时相比较,有血流灌注的血管量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增加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内有血流灌注的脑血管量,提示电针干预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从而增加这一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并对梗死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桂平石磊杜元灏李颖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梗死侧支循环电针
人新基因EOLA1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预测人类新基因EOLA1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EOLA1全长cDNA序列,应用生物信息方法,从序列比对、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分析、编码蛋白理化性质分析、蛋白质位点和序列模式预测等几个方面对EOLA1进行分析。结果EOLA1编码的蛋白EOLA1经网上同源性比对没有发现与之高度同源的人类已知蛋白;EOLA1与鼠111002L19蛋白高度同源,到目前为止,对鼠111002L19蛋白功能也不清楚;应用辐射杂交细胞系(RH)作图系统发现EOLA1定位于Xq27.4;对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发现在EOLA1蛋白分子中存在酪氨酸激酶Ⅱ和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以及1个螺旋-转角-螺旋(HTH)基序。结论人新基因EOLA1编码蛋白质的一级和二级结构特征赋予EOLA1信号转导能力,有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在LPS激活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刘月明刘战立刘漪沦许雪峰张萍马兵
关键词:新基因EOLA1生物信息学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010年
目的 制备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 1(EOLA1)多克隆抗体,检测EOLA1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G)中的表达.方法 复性成功表达EOLA1的蛋白样品(样品1和2),二辛丁酸法检测2种蛋白样品浓度,应用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分析法对2种样品进行验证.采用与理论肽段符合率高的EOLA1蛋白样品免疫4只小鼠,同时取4只未免疫小鼠作对照.采集各小鼠血液分离血清,应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沉淀法纯化EOLA1多克隆抗体,ELISA法分析效价(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OLA1在HUVEC中的表达.结果 蛋白样品1和2的浓度分别为0.124 16、0.132 15 mg/mL.PMF分析显示,样品1的理论肽段符合率为32%,样品2的理论肽段符合率为24%.选用蛋白样品1免疫小鼠,经检测抗体效价在1∶10 000以上;应用制备的EOLA1多克隆抗体可以检测到EOLA1蛋白在HUVEC中表达.结论 应用EOLA1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小鼠可以制备EOLA1多克隆抗体,并可用于检测EOLA1蛋白表达.
刘月明刘海荣蔡震马兵刘漪沦张玮
关键词:内毒素类内皮细胞多克隆抗体
脑梗死与血管新生被引量:13
2007年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瞄梗死后微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脑梗死后微血管的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李晶杜元灏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新生
人新基因EOLA1研究快讯
2009年
刘月明
关键词:人类新基因酵母双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