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5B03)

作品数:29 被引量:288H指数:9
相关作者:吉万全杨武云李俊王长有魏会廷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6篇小麦
  • 6篇抗性
  • 6篇基因
  • 5篇抗病
  • 5篇倍体
  • 5篇SSR
  • 4篇育种
  • 4篇杂交
  • 4篇小麦品种
  • 4篇分子标记
  • 4篇白粉
  • 4篇白粉病
  • 3篇蛋白亚基
  • 3篇性状
  • 3篇锈病
  • 3篇亚基
  • 3篇条锈病
  • 3篇谱特性
  • 3篇染色体
  • 3篇紫粒小麦

机构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四川省农业科...
  • 5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康学院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杨陵职业技术...
  • 1篇滕州市农业局

作者

  • 13篇吉万全
  • 9篇王长有
  • 8篇杨武云
  • 7篇李俊
  • 5篇王亚娟
  • 5篇彭正松
  • 5篇魏会廷
  • 5篇王秋英
  • 5篇王耀勇
  • 3篇曾云超
  • 3篇杨玉敏
  • 3篇张荣琦
  • 3篇王洪刚
  • 3篇廖杰
  • 2篇王黎明
  • 2篇林小虎
  • 2篇王玉海
  • 2篇范玉顶
  • 2篇陈春环
  • 2篇彭云良

传媒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粒小麦籽粒色素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蓝粒小麦麸皮的乙醇浸提色素溶液(pH=2)为材料,分析了蓝粒小麦色素的光谱特性以及pH、温度、自然光、氧化剂(H2O2)、还原剂(Na2SO3和维生素C)、防腐剂(苯甲酸钠)和柠檬酸、食盐、蔗糖等食品饮料添加剂以及常见金属离子(Fe2+、Ca2+、Zn2+、Mg2+、Al3+、Cu2+、Fe3+)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光谱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区,蓝粒小麦色素酸性乙醇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不同因素对蓝粒小麦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色素溶液的颜色与pH有关,pH越小,颜色越鲜艳,在pH≤3时呈现稳定的紫红色;蔗糖、食盐、热和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很小;除Cu2+、Fe3+外,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均对色素无影响;蓝粒色素抗氧化性较强,光照容易使色素降解。
王耀勇
关键词:蓝粒小麦理化性质光谱特性稳定性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直接影响幼苗产生率,为了找到一种适宜小麦幼胚生长的培养基,对16份F1单交组合幼胚在8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8种培养基的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32.71%、41.48%、47.15%、53.59%、57.98%、62.05%、53.26%和42.21%。培养基①、②、③、⑧的幼苗平均产生率较低,培养基④、⑤、⑥、⑦的较高,其中培养基⑥(1/2MS+0.2mg/LIAA+0.2mg/L6-BAP+2%蔗糖+7.5g/L琼脂PH=5.8)的幼苗产生率为62.05%,且幼芽分化明显,根系弯曲至瓶底,叶色深绿,较其他7种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
蔡东明吉万全任志龙王秋英王长有张宏王亚娟
关键词:小麦单倍体培养基
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被引量:41
2006年
为深入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HMW-G S组成情况,为该区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253份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HMW-G 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主栽品种在G lu-A 1位点具有3种亚基类型(N u ll,1,2*),G lu-B 1位点具有6种亚基类型(6+8,7+8,7+9,13+16,14+15,17+18),G lu-D 1位点具有2种亚基类型(2+12,5+10)。对加工品质具有正效应的优质亚基14+15出现频率为11.3%,5+10亚基频率为15.1%;而具有较高品质得分的亚基组合“0,14+15,5+10”、“1,14+15,5+10”及“1,13+16,5+10”的品种较少。济麦20各位点均聚合了优质亚基,可以作为亲本加以利用。意大利引进品种阿夫(Funo)也是优质亚基“14+15”的来源之一。
张瑞奇胡琳许为钢张清珍王根松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2
2006年
选用11个ISSR引物,对黄淮麦区96个小麦推广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96个多态性位点,每个引物多态性位点数平均为8.7个,变幅为3~23个;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601~0.941,平均0.791,表明ISSR具有较强的品种间区分能力,是研究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技术之一。96个品种(系)间,Nei’s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3~0.91,平均为0.60,品种间遗传相似性变幅较大,表明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根据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聚类,96份材料被聚成8大类群,共14个亚类,类群与系谱和原产地无关。
马艳明李斯深范玉顶孙海艳李永祥李瑞军
关键词:小麦ISSR聚类分析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9年
张荣琦陈春环吉万全
关键词:远缘杂交栽培技术品种权保护育种技术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被引量:22
2005年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cm,穗长17.3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ACC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小麦品种异代换系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1
2006年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刘新伦王亚娟桑利群相建业吉万全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麦长管蚜抗性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选育及特性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小麦新品种陕麦159。该品种半冬性,成熟早,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利用2005-2007年陕西省关中灌区中肥组区域试验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法对陕麦159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麦159两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23%和9%,回归系数(b)两年分别为0.98和0.88,均低于对照品种。说明陕麦159高产稳产性优于对照品种,同时陕麦159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张荣琦陈春环吉万全
关键词:高产稳产适应性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衍生群体的PPO基因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Xgwm312标记位点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PPO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gwm312位点的标记具有多态性,其PCR扩增产物可产生198bp、216bp、232bp和240bp四种等位基因变异片段。在所检测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65份材料具有198bp片段的等位基因,占全部材料的55.56%;13份含216bp片段的等位基因,其频率为11.11%,35份材料具有232bp片段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9.91%;只有4份材料含有240bp片段的等位基因,仅占全部材料的3.42%。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基因等位变异片段分布频率各不相同。说明PPO基因在小麦杂交后代材料中基因型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并且在后代材料中出现了亲本都没有的240bp等位基因变异片段的材料。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PPO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PPO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
杨松杰刘世贵李俊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微卫星标记
蓝粒和紫粒小麦色素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的商业价值,以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麸皮的乙醇浸提色素溶液(pH=2)为材料,分析了蓝、紫粒小麦色素的光谱特性以及pH、温度、自然光、氧化剂(H2O2)、还原剂(Na2SO3和Vc)、防腐剂(苯甲酸钠)和食品饮料添加剂(柠檬酸、食盐、蔗糖等)以及常见金属离子Fe2+、Ca2+、Zn2+、Mg2+、Al3+、Cu2+、Fe3+等对两类小麦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光谱特性分析表明,在可见光区,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色素酸性乙醇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30 nm和520 nm。研究还表明,蓝、紫粒小麦色素溶液的颜色均与pH有关,pH越小颜色越鲜艳,在pH≤3时蓝粒和紫粒小麦色素酸性乙醇溶液分别具有稳定的紫红色和棕红色;蔗糖、食盐、热、还原剂对蓝、紫粒小麦色素的影响很小;除Cu2+、Fe3+外,其它常见金属离子均对蓝、紫粒色素无影响;蓝、紫粒小麦色素对于光、氧化剂的抗性不同,蓝粒色素比较抗氧化,紫粒色素比较抗光照。
王耀勇王长有吉万全王秋会
关键词:紫粒小麦理化性质光谱特性稳定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