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10B06)

作品数:23 被引量:632H指数:14
相关作者:刘世荣刘兴良张远东史作民马钦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亚高山
  • 4篇植物
  • 4篇海拔
  • 4篇海拔梯度
  • 4篇川西亚高山
  • 3篇苔藓
  • 3篇最大持水量
  • 3篇物量
  • 3篇枯落物
  • 3篇常绿
  • 3篇持水量
  • 3篇川滇高山栎
  • 2篇地形
  • 2篇亚高山森林
  • 2篇亚热带
  • 2篇云杉
  • 2篇生态
  • 2篇生物量
  • 2篇天然常绿阔叶...
  • 2篇天然林

机构

  • 1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2篇四川省林业科...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四川省林业厅
  • 2篇理县林业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雅安市林业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4篇刘世荣
  • 9篇刘兴良
  • 7篇张远东
  • 6篇史作民
  • 5篇马钦彦
  • 5篇杨玉坡
  • 4篇马姜明
  • 4篇杨冬生
  • 3篇赵常明
  • 2篇何日明
  • 2篇王启和
  • 2篇卢立华
  • 2篇陆元昌
  • 2篇郑绍伟
  • 2篇宿以明
  • 2篇顾志宏
  • 2篇何飞
  • 2篇王金锡
  • 2篇金崑
  • 2篇贾宏炎

传媒

  • 7篇四川林业科技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运用种间联结测定、主成分分析和最优分割法对川西亚高山箭竹-暗针叶林和藓类-暗针叶林经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以及未被采伐而保留下来的160~200年生暗针叶老龄林进行恢复阶段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藓类和箭竹暗针叶次生林向暗针叶老龄林恢复过程中,红桦、卧龙柳、五角槭、疏花槭、康定野樱桃、挂苦绣球、椴树和川滇柳归并为衰退种组;湖北花楸、陕甘花楸和微毛野樱桃归并为过渡种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铁杉和青扦归并为进展种组.20~40年生的次生林进入以红桦为主的阔叶林阶段,其森林类型分别为藓类-红桦林和箭竹-红桦林;恢复到50年,则开始进入红桦和岷江冷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其森林类型分别为藓类-红桦-岷江冷杉林和箭竹-红桦-岷江冷杉林;未被采伐而保留下来的160~200年生暗针叶林是以岷江冷杉为主的暗针叶老龄林阶段, 其森林类型分别为藓类-岷江冷杉林和箭竹-岷江冷杉林.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张远东陈宝玉
关键词:种间联结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被引量:54
2006年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刘兴良刘世荣宿以明蔡小虎马钦彦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地上生物量海拔梯度卧龙自然保护区
退化天然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研究(一)被引量:6
2007年
对近自然林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了系统的讨论,根据四川盆周山地退化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特点,编制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林近自然林经营方案,并开展了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的试验研究。
王金锡王启和孙鹏蒲春龄陆元昌
关键词:退化天然林近自然林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38
2005年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they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and degrad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s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topography factors on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Miyaluo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rea. The cutting volume,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rea and tending area from 1953 to 2000 were collected, forest survey and plot investigation were taken in 7 watersh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forest management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Taking Miyaluo as an example, forest manage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cutting period (1953—1978) and restoration period (1978—now), and cutting period also could be divided into period Ⅰ (1953—1965) and period Ⅱ (1966—1978). In cutting period with 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fast regeneratio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cutting, tending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regeneration, the young growth tending was worse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 especially in period Ⅰ. That resulted in the mosaic patch of plantation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and ones from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cutting area. The pattern was influenced by aspect. Spruce from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dominant on half-sunny and sunny slope; birch and firs from natural regeneration were on half-shady and shady slopes. In restoration period, cutting was little and stopped at last,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little; survival rate was high from well tending to young growth. Spruce regenerated artificially in 1980s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had closed to young forests after successive tending with many years. In sub-alpine fore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methods and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habitat types that changed with altitud
张远东赵常明刘世荣
关键词:地形亚高山森林
雅安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通过对雅安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大熊猫与旅游文化、生态价值等的关系进行了充分分析,阐明了在雅安生态旅游中树立熊猫品牌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雅安生态旅游产业的对策。
王自勇况思捷黎燕琼郑绍伟孙大江
关键词:大熊猫生态旅游
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区划及其生态屏障建设与布局被引量:6
2005年
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长江上游四川省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本区的生态地位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四川自然地理分异规律为基础,以此提出四川省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依据及分区系统,对长江上游四川省生态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将四川省生态环境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13生态个功能亚区;并针对各功能亚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屏障的区域布局、建设途径及任务。
汪明刘建刘兴良骆建国杨玉坡
关键词: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被引量:64
2005年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在经历大规模采伐利用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桦木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前人对原始暗针叶林水文学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冠层截留、地被物持水特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根土作用层等诸多方面;而对于采伐后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结论也以人工林为主.通过对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在不同林龄和海拔梯度间的林地水文效应,这对于丰富亚高山森林水文学的研究、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桦木林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显著增加;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及海拔间均差异显著,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林龄相同的条件下,在中海拔(3200m、3400m)较高,在较高(3600m)、较低(3000m)海拔偏低.苔藓最大持水率平均为945%,在林龄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平均573%,在林龄和海拔间均差异显著.各林龄和海拔梯度上的桦木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下降显著.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林龄10~25a的林分,随海拔升高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增大.在大规模采伐后,苔藓层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作为次生林地水文效应向原始暗针叶林恢复程度的一个指标.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史作民刘兴良
关键词:苔藓枯落物土壤最大持水量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被引量:9
2007年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等,讨论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展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杨玉坡马钦彦
关键词:壳斗科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被引量:47
2006年
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橿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橿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
关键词:灌丛苔藓枯落物土壤最大持水量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被引量:56
2004年
通过对人工云杉林及自然恢复演替系列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林地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林地苔藓及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0a、3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显著高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类型;4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同龄的针阔混交林,但二者最大持水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人工云杉林苔藓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低于自然恢复演替系列。7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之和已接近原始冷杉林。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则降低。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林龄人工云杉林之间差异显著,但与恢复阶段没有关系,并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云杉林地水文效应的增强快于自然恢复过程,表现在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的增加快于自然恢复过程。
张远东赵常明刘世荣
关键词:水文效应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最大持水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