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173)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可春韩利文何秋霞王雪楚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科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代谢
  • 3篇代谢组学
  • 3篇毒性
  • 3篇阿司咪唑
  • 3篇斑马
  • 3篇斑马鱼
  • 2篇心脏毒性
  • 2篇脏毒
  • 2篇GC-MS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心率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损伤
  • 1篇质谱
  • 1篇质谱联用
  • 1篇色谱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物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机构

  • 4篇山东省科学院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韩利文
  • 3篇刘可春
  • 2篇吴晓敏
  • 2篇王雪
  • 2篇何秋霞
  • 2篇赵亮
  • 1篇侯海荣
  • 1篇张爱平
  • 1篇王希敏
  • 1篇楚杰
  • 1篇杨官娥
  • 1篇薛迪

传媒

  • 2篇山东科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代谢组学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或安全性评价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中毒剂量、作用机制、生物标志物以及毒性物质基础等研究领域的作用。尽管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代谢组学为中药毒性或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作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有力补充。
吴晓敏韩利文杨官娥刘可春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安全性评价毒性
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表征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的内源性代谢物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特点,寻找与心脏毒性发生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阿司咪唑处理发育4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幼鱼,观察其心率、静脉窦(sinus venous,SV)-动脉球(bulbus arteriosus,BA)距离、心脏形态等毒性改变,同时采集斑马鱼组织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代谢组学分析并寻找生物标志物。结果阿司咪唑处理斑马鱼幼鱼后,心率降低(P<0.05),出现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形态改变,表现出典型的心脏毒性,且呈剂量依赖性。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咪唑处理组的代谢轮廓与对照组明显不同,斑马鱼体内葡萄糖、甘氨酸、乳酸肌肝、谷氨酰胺、N-乙酰-L-赖氨酸、L-脯氨酸、柠檬酸、L-酪氨酸、磷酸、胆固醇、棕榈酸等12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这些结果显示,基于新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于表征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改变,找到的一些与心脏毒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药源性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和评价。
韩利文赵亮楚杰何秋霞王雪王希敏刘可春
关键词:斑马鱼心脏毒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基于GC-MS的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分析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特点,寻找与心脏毒性发生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阿司咪唑处理发育4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斑马鱼幼鱼,观察其心率、静...
韩利文赵亮吴晓敏何秋霞王雪王希敏刘可春
关键词:斑马鱼心脏毒性生物标志物GC-MS
文献传递
白藜芦醇对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探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对阿司咪唑诱导斑马鱼胚胎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发育正常的48 hpf斑马鱼胚胎作为实验模型,加入阿司咪唑(4μmol/L)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上述胚胎,于72 hpf观察胚胎心脏的形态、心率及静脉窦-动脉球(SV-BA)的变化。结果发现阿司咪唑模型对照组在给药后出现心脏损伤现象,包括心包水肿、心脏周围血细胞堆积、心率减慢和SV-BA间距的缩短,白藜芦醇给药组对上述损伤情况改善明显,并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阿司咪唑诱导的心脏毒性作用明显减小。研究认为白藜芦醇对阿司咪唑诱导的斑马鱼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薛迪韩利文杨继芳何秋霞王雪侯海荣张爱平刘可春
关键词:斑马鱼心脏损伤心率阿司咪唑白藜芦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