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A024100002)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吉平米红霞吕思行王永宾辛锦兰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蚕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白僵菌
  • 3篇家蚕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毒力
  • 1篇多角体
  • 1篇多角体病毒
  • 1篇多态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 1篇扫描电子显微...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生防菌
  • 1篇生防菌株
  • 1篇生物防治
  • 1篇生物杀虫剂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微生物杀虫剂
  • 1篇微卫星

机构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刘吉平
  • 3篇吕思行
  • 3篇米红霞
  • 1篇魏建影
  • 1篇杨吉龙
  • 1篇辛锦兰
  • 1篇王永宾
  • 1篇李香霖
  • 1篇晏育伟

传媒

  • 2篇蚕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广东蚕业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4株家蚕来源白僵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为探明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菌株和家蚕来源白僵菌的关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收集自广西象州、宜州、环江等蚕区的4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比较。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象州寺村镇的家蚕白僵菌Bb9和广西生防白僵菌Bb10均为卵孢白僵菌;象州中平镇的家蚕白僵菌Bb3和环江家蚕白僵菌Bb12为球孢白僵菌;宜州家蚕白僵菌Bb11为小球孢白僵菌。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对家蚕的毒力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9菌株和Bb10菌株,且二者的菌落形态均呈棉絮状,但Bb10菌株的分生孢子较Bb9菌株的分生孢子要大很多;产孢量最高的是Bb10菌株和Bb11菌株;Bb3菌株对家蚕的毒力最强,Bb9菌株和Bb10菌株的毒力相对较弱。上述结果暗示广西蚕区白僵病的病原来源非常复杂,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防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作为家蚕白僵病的溯源和防控依据。
米红霞刘吉平
关键词:白僵菌生防菌株生物学特性毒力
两广地区家蚕白僵菌的SSRs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2012年
为查明广东和广西地区家蚕Bombyx mori病原白僵菌的来源及其菌株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了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技术,分别对采自广东、广西蚕区的白僵菌菌株居群之间和居群之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广白僵菌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是0.0590,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73%,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96,Shannon氏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165,表明两广家蚕来源的白僵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两个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分别是广东白僵菌居群的PPL=68.18%,H=0.1910,I=0.3044,而广西白僵菌居群的PPL=65.91%,H=0.1713,I=0.1791,表明广东白僵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广西白僵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最后,利用Nei氏遗传距离进行了两广地区白僵菌菌株间地理来源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保存菌株单独聚为类群Ⅰ,而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类群Ⅱ。结果反映了生产来源的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分化现象,暗示了家蚕白僵病病原来源的复杂性,还说明应用SSRs技术进行家蚕白僵病病原的溯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吕思行刘吉平汤历李香霖米红霞杨吉龙晏育伟徐树兰
关键词:家蚕白僵病白僵菌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白僵菌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大大促进了白僵菌有关研究的发展。本文介绍了4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白僵菌中的应用情况。
吕思行刘吉平
关键词:白僵菌DNA分子标记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CR检测及其部分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为研究应用PCR技术进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的敏感性检验以及探讨不同地理株系的基因水平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广东株的人工繁殖与纯化,引用了一对根据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的引物phy35/phy36,对BmNPV的基因组模板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CR技术均可扩增检测出3×108个/mL至3×102个/mL不同浓度的BmNPV模板DNA,特异目标片段大小约为680bp,且扩增带的亮度随着病毒液浓度的降低而减弱,说明应用引物phy35/phy36进行PCR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检测BmNPV病毒感染的家蚕。同时,测序获得了BmNPV广东株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基因674bp大小的片段,GC含量为46.4%。经过BLAST比对分析,与BmNPV泰国株的相似性为99%,暗示家蚕BmNPV广东株与泰国株的BmNPV(登录号AY779044)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两者可能属于BmNPV的不同地理株系。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polyhedrin基因部分序列与家蚕NPV分离株S9多角体蛋白基因(DQ231336)关系很近。
刘吉平王永宾魏建影辛锦兰
关键词:家蚕PCR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被引量:13
2011年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吉平吕思行米红霞
关键词:白僵菌微生物杀虫剂家蚕病原生物学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