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473)

作品数:17 被引量:342H指数:12
相关作者:安韶山韩文霆张向茹杨佳佳陈亚南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6篇黄土高原
  • 5篇植被
  • 4篇团聚体
  • 4篇刺槐
  • 3篇喷头
  • 2篇信号
  • 2篇叶片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态
  • 2篇土壤可蚀性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团聚体特征
  • 2篇团聚体稳定性
  • 2篇坡向
  • 2篇丘陵区
  • 2篇网络
  • 2篇纬度
  • 2篇无线
  • 2篇无线传感

机构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作者

  • 11篇安韶山
  • 6篇韩文霆
  • 5篇张向茹
  • 4篇马露莎
  • 4篇陈亚南
  • 4篇杨佳佳
  • 3篇刘雷
  • 3篇王毅
  • 2篇程曼
  • 2篇黄懿梅
  • 2篇闫浩
  • 1篇刘文帅
  • 1篇邢肖毅
  • 1篇郭聪聪
  • 1篇蒋跃利
  • 1篇李鑫
  • 1篇薛志婧
  • 1篇黄华伟
  • 1篇朱秋莲
  • 1篇祝飞华

传媒

  • 4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5
  • 10篇2014
  • 5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被引量:21
2013年
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对黄土高原洞子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氮素微生物生理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三者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74、4和31倍,其中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在铁杆蒿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亚硝化细菌数量在丁香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2)植被恢复对各氮素生理群影响不同,对氨化细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3)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较大,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研究区氨化细菌占总数的75%—80%,反硝化细菌占20%—25%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4)土壤理化性质与各功能菌关系紧密,其中,土壤容重和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最大,全钾、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也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
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5
2013年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两个典型植被区(森林植被区、草原植被区)下相同植被不同坡向(阳坡、阴坡)的土样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区阳坡、阴坡0~10 cm土层SMBC分别为532.1~792.5 mg·kg-1、333.6~469.8 mg·kg-1,SMBN分别为53.66~87.31 mg·kg-1、47.58~61.38 mg·kg-1,两者均表现为阳坡高于阴坡,草原植被区SMBC分别为68.90~75.34 mg·kg-1、65.29~128.67 mg·kg-1,SMBN分别为13.94~18.61 mg·kg-1、13.00~20.10mg·kg-1,两者均表现为阴坡高于阳坡;两个植被区SMBP与SMBC、SMBN变化不一致;SMBC占SMBC与DOC之和(SMBC+DOC)的比例在森林植被区阳坡最高,达77.74%,在草原植被区按阴坡到阳坡、0~10 cm土层到10~30 cm土层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同植被区不同坡向土壤水分、温度的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使SMBC占SMBC+DOC的比例不同,SMBC+DOC比SMBC更能反映土壤碳素有效性,森林植被区阴坡阳坡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已发生明显改变.
赵彤蒋跃利闫浩黄懿梅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坡向可溶性有机碳
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研究被引量:74
2014年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刺槐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等特点,是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树种,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坡向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阴坡和阳坡,C:N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C:P,N:P表现为枯落物>叶片>土壤;叶片、枯落物、土壤C:N、C:P、N:P在阴阳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叶片、枯落物、土壤在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的C:N、C:P、N:P均表现为0~10cm〉10~20cm层,但差异性不显著。不论在阴坡或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C:N均为正相关(p〈0.05);在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N:P相关性显著;在阴坡,枯落物与0~10cm土壤的C:N为显著正相关(p〈0.05)。
杨佳佳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党廷辉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刺槐叶片枯落物
应用Le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8
2013年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et stirring,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ast wetting,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low wetting,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且SW>FW>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刘雷安韶山黄华伟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65
2013年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
关键词:土壤碳刺槐黄土高原纬度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腐殖质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分布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干筛法测定得到的R0.25在53.2%~71.3%之间,MWD在1.98~2.59之间,GMD在0.96~1.14之间,分形维数在2.70~2.83之间;湿筛法测定的R0.25、MWD、GMD均为天然草地最大,25年柠条、15年柠条次之,坡耕地最小。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腐殖质碳含量在0.53~2.67g/kg之间变化,1~0.25mm大小的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相对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逐步回归表明,影响团聚体大小分布和水稳性的因素是1~0.25mm大小的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
朱秋莲程曼安韶山薛志婧
关键词:植被恢复团聚体稳定性腐殖质
宁南山区半干旱草原典型植物立枯物的碳矿化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究宁南山区典型植物立枯物添加到土壤后的碳矿化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28℃下培养61 d),对5种典型植物立枯物添加到土壤后的碳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立枯物后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2个阶段,前期(0~11 d)速率较大且迅速降低,后期速率较小且保持平稳,到培养结束时速率仅为初始速率的5.37%~13.98%.并且受矿化速率的影响,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前期增加很快,之后逐渐减慢.前期(0~11 d)各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占到总矿化量的30.43%~50.51%.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立枯物自身释放的CO2-C量进行模拟,得到的矿化速率常数k以及立枯物的分解率均与立枯物木质素含量成显著负相关,说明立枯物的木质素含量及其碳矿化速率与分解率有密切关系,木质素含量越高,越不利于立枯物的分解.
张向茹程曼祝飞华安韶山
关键词:碳矿化木质素
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和质量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应用Le Bissonnais (LB)法的3种筛分方法[快速湿润筛分法(FW)、慢速湿润筛分法(SW)、湿润振荡筛分法(WS)]模拟不同条件(暴雨、小雨、扰动)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通过测定预处理后的团聚体特征来表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 LB 法的3种处理方法下, FW 处理(暴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团聚体主要以〈0.2 mm 为主; SW 处理(小雨)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最小, WS 处理(扰动)居中。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DMW),在0~10 cm 和10~20 cm 土层均表现为SW〉WS〉FW。土壤团聚体平均几何直径(DGM)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SW〉FW〉WS,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WS〉FW〉SW。在SW处理下,不同植被类型中铁杆蒿群落、黄刺玫群落(样点6、9)土壤团聚体 DMW、DGM值较大,可蚀性(K)较小,表明这两个群落的土壤团聚体更为稳定,在小雨环境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对 WS 处理,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样点1、2、3)的土壤团聚体更为稳定,可蚀性(K)值较小,因此在外界扰动环境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的土壤抗侵蚀能力更强。在FW处理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样点2、3)土壤团聚体 DMW、DGM值较大,可蚀性(K)值较小,表明在外界大雨环境下,侧柏群落、三角槭群落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更强。总体来说,对于不同环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可蚀性LE
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喷头喷洒雨滴特性测试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2D视频雨滴谱仪,对喷头喷洒的雨滴形状、尺寸分布、平均直径和垂直降落速度等进行准确测量,分析了喷嘴直径、工作压力对雨滴平均直径变化趋势的影响,建立了雨滴平均直径与垂直降落速度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人工模拟降雨系统下喷头喷洒雨滴的直径范围在0-3 mm;在相同喷嘴直径下,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雨滴平均直径呈下降趋势;在工作压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喷嘴直径的增大,雨滴平均直径会随之增大;通过雨滴平均直径与垂直下落速度间的关系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雨滴的降落速度。
韩文霆曹培刘文帅
西红柿温室内无线传感器网络2.4GHz信道传播特性被引量:11
2014年
针对西红柿温室环境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的要求及其应用环境的特性,以2.4 GHz为载波频率,研究了无线射频信号传播特性和通信距离、天线高度、传输路径等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在西红柿温室中的衰减符合对数模型;当天线高度固定时,接收信号强度随通信距离的增加总体呈递减趋势,丢包率随通信距离的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西红柿温室中天线最宜部署在日光温室中央一列的位置,且西红柿顶部略高于它的位置为放置天线高度的首选,其次为西红柿顶部距地面1.5 m以上的部分,越接近西红柿顶部越好;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天线高度、通信距离和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参数A与天线高度、衰减系数n与天线高度之间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天线高度不同通信距离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西红柿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韩文霆王毅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西红柿温室信号衰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