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62011)

作品数:22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徐惠陈泳彭振军张俊龙陆海林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国际合作计划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化学工程
  • 8篇理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0篇聚苯
  • 10篇聚苯胺
  • 10篇苯胺
  • 8篇凹凸棒
  • 7篇复合材料
  • 7篇复合材
  • 6篇电容
  • 5篇电化学
  • 5篇凹凸棒石
  • 5篇比电容
  • 4篇凹凸棒石黏土
  • 3篇电容特性
  • 3篇性能研究
  • 3篇吡咯
  • 3篇聚吡咯
  • 3篇NIO
  • 3篇CUO
  • 3篇掺杂
  • 3篇掺杂聚苯胺
  • 3篇超级电容

机构

  • 2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兰州石化职业...
  • 1篇淮阴工学院

作者

  • 22篇徐惠
  • 10篇陈泳
  • 7篇彭振军
  • 5篇张俊龙
  • 5篇陆海林
  • 4篇李俊玲
  • 4篇庄君霞
  • 3篇唐靖
  • 3篇黄剑
  • 3篇邢建伟
  • 3篇王伟
  • 3篇卢玉献
  • 2篇郭东红
  • 2篇张宝骞
  • 2篇李春雷
  • 2篇徐垚
  • 2篇唐进
  • 1篇程晓春
  • 1篇王新颖
  • 1篇王时雨

传媒

  • 7篇高分子材料科...
  • 5篇功能材料
  • 4篇应用化工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电化学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应用化学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酸掺杂的聚苯胺对Cr(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盐酸与对甲基苯磺酸(TSA)共掺杂的聚苯胺,研究了不同比例复合酸掺杂对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和对水中重金属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掺杂态聚苯胺进行了研究与表征,考查了影响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pH值、吸附时间、温度、溶液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对甲苯磺酸和盐酸的摩尔比为9∶1时,掺杂态的聚苯胺形成了较疏松、规则的纳米棒状结构,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在50℃、溶液pH值为2时,最大吸附容量为413.22mg/g。
徐惠张宝骞陈泳翟钧张俊龙吴军霞
关键词:聚苯胺
聚苯胺的电化学制备及电容特性被引量:6
2013年
在硫酸介质中以苯胺为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合成了聚苯胺(PANI)。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在2 mol/L KOH电解液中,对合成的聚苯胺粉末构成的电极进行了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CP)及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化学合成硫酸掺杂的PANI有良好的结晶性并呈现出纳米棒的结构,电流密度为20mA/cm2时,PANI电容器的比电容高达421.11 F/g,是一种具有优良应用前景的超级电容器材料。
徐惠李俊玲彭振军唐靖邢建伟王伟
关键词:聚苯胺超级电容器电容特性比电容
Co^(2+)掺杂聚苯胺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合成及抗腐蚀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含有苯胺(PANI)、硝酸(HNO3)和硝酸钴[Co(NO3)2·6H2O]的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不锈钢基底表面制备PANI/Co2+复合薄膜。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在0.5mol/L H2SO4中,通过循环伏安测试(CV)、交流阻抗(EIS)、塔菲尔(Tafel)曲线对PANI/Co2+复合薄膜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覆盖掺杂态聚苯胺膜后,其腐蚀电位比纯聚苯胺膜时提高,可以显著降低腐蚀电流密度,并且Co2+浓度会影响掺杂态膜的耐腐蚀性。
徐惠李春雷庄君霞陈泳张俊龙陆海林
关键词:聚苯胺电化学合成抗腐蚀性
不同形貌聚苯胺/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球形、棒状和花形的纳米氧化锌;并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对应形貌的氧化锌/聚苯胺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DTG)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氧化锌及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次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在紫外灯下考察了复合物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聚苯胺(PANI)/氧化锌(Zn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远高于纯纳米ZnO,而不同形貌的PANI/ZnO其光催化降解效率也不同,依次为球形>棒状>花形;PANI/ZnO(球形)的失水温度和分解温度与纯PANI相比分别提高了123.3℃和47.6℃。光催化动力学研究表明,以球形和棒状氧化锌为原料制备的PANI/ZnO复合材料符合一级动力学,PANI/ZnO(花形)复合物符合二级动力学。
徐惠邢建伟陈泳
关键词:聚苯胺光降解次甲基蓝形貌
nZVI/PANI/ATP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对Cr(VI)的去除性能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硝酸掺杂的纳米零价铁/聚苯胺/凹凸棒黏土(nZVI/PANI/ATP)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VI)。考察了投料质量、吸附时间和p H值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ANI/ATP表面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解决了nZVI颗粒的团聚及在处理Cr(Ⅵ)时容易被腐蚀和钝化的问题。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Fe、An和ATP的质量比为0.74∶1∶4时,所制备的材料吸附容量达到87.95 mg/g,nZVI/PANI/ATP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为化学吸附。
李春雷徐惠张宝骞唐进张永豹
关键词:六价铬离子
Mn^(2+)掺杂聚苯胺的制备及其电容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以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和Mn2+掺杂聚苯胺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在0.5mol/L H2SO4中,通过循环伏安法(CV)、恒流充放电(CP)、交流阻抗谱法(EIS)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以5mA/cm2的电流密度放电时,Mn2+化学掺杂聚苯胺的电极比电容达403F/g,远高于单纯的聚苯胺,是一种具有优良应用前景的超级电容器材料。
徐惠张俊龙陈泳陆海林庄君霞
关键词:聚苯胺MN2界面聚合法电化学活性比电容
Ni(Ⅱ)和Cr(Ⅵ)在聚吡咯/凹凸棒粘土上的竞争吸附被引量:3
2014年
以三氯化铁(FeCl3)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凹凸棒粘土(PPy/ATP)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Ni(Ⅱ)和Cr(Ⅵ)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影响Ni(Ⅱ)、Cr(Ⅵ)吸附率的主要因素、热力学性能,以及2种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类型。结果表明,m(py)∶m(ATP)=1∶1,复合材料质量为0.06 g,反应时间1h时复合材料吸附性能达到最佳,且对Cr(Ⅵ)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Ni(Ⅱ)。该复合材料对于Ni(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而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经过Langmuir等温方程非线性拟合可知,在双离子竞争体系中,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39.41 mg/g。扫描电镜的结果为PPy/ATP复合材料依然具有棒状结构,凹凸棒表面附着的聚吡咯颗粒多而均匀。
徐惠陈泳唐靖王伟
关键词:凹凸棒粘土聚吡咯复合材料
悬浮静置聚合制备PANI/ATP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悬浮静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硝酸掺杂的聚苯胺/凹凸棒黏土(PANI/ATP)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含Cr(VI)废水的吸附。考察了吸附时间、物料配比、投料质量、温度和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化学过程,化学配位作用起主要吸附作用,质量配比An∶ATP=1∶0.75,投料质量为0.5 g,吸附50 mg/L的Cr(VI)溶液,1 h时吸附率为99.60%,残留Cr(VI)的浓度为0.2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徐惠陆海林陈泳
关键词:PANI凹凸棒黏土
NiO/CuO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012年
采用浸渍-水热沉淀法合成CuO掺杂Ni(OH)2前驱体,经300℃煅烧得NiO-CuO复合氧化物。利用FT-IR、XRD、SEM和恒流充放电分析测试复合材料的相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镍铜比为4∶1时,在5mA/cm2的电流密度下所得复合氧化物单电极比电容为822F/g,180次循环后衰减率仅为4.5%,循环可逆性能好。
徐惠彭振军卢玉献邢建伟
关键词:电化学性能
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对Cr^(6+)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1
2013年
以FeCl3为氧化剂和掺杂剂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用以吸附溶液中高毒性的Cr6+。研究表明,该吸附剂在1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效果优异,同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Cr6+的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吸附过程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饱和吸附量为48.45mg/g,计算得到的热力学数据ΔH、ΔG、ΔS均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反应过程。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聚吡咯微球包覆在棒状的凹凸棒表面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其红外谱图与聚吡咯基本一致。
陈泳徐惠王时雨孙进宝
关键词:聚吡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