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1
相关作者:于建云朱乔曹珍珍郭泽云张桓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震荡
  • 2篇三重脑震荡
  • 2篇鼠脑
  • 2篇细胞
  • 2篇大鼠脑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神经细胞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受体
  • 1篇前额
  • 1篇前额叶
  • 1篇染色
  • 1篇组织化学
  • 1篇小胶质细胞
  • 1篇脑源性

机构

  • 3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于建云
  • 3篇张桓
  • 3篇郭泽云
  • 3篇曹珍珍
  • 3篇朱乔
  • 2篇江东
  • 2篇李娟娟
  • 1篇李坪

传媒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1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是一种小分子二聚体蛋白质,在结构上与神经生长因子相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类型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维护和再生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变及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江东于建云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神经生长因子
一重和多重脑震荡大鼠前额叶髓鞘脂蛋白(PLP)的变化
2012年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江东李坪朱乔于建云张桓曹珍珍郭泽云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脑小胶质细胞定量变化研究
2011年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G)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MIG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十二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MIG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除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MIG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AcbC、Pir、CPu、BST、RST、CA3、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曹珍珍李娟娟于建云张桓朱乔郭泽云
关键词:三重脑震荡小胶质细胞组织化学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脑固缩的神经细胞定量变化研究
2013年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固缩的神经细胞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神经细胞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12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尼氏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固缩神经细胞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PFC、Pir、CPu、BST、RSA、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曹珍珍于建云李娟娟张桓朱乔郭泽云
关键词:三重脑震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