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J[2009]2280)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魏媛张金池喻理飞俞元春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植被
  • 5篇植被恢复
  • 5篇土壤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退化喀斯特
  • 5篇微生物
  • 3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代谢
  • 1篇岩溶植被
  • 1篇生化活性
  • 1篇生物群落
  • 1篇土壤微生物活...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土壤微生物数...
  • 1篇群落
  • 1篇微生物活性
  • 1篇微生物群落
  • 1篇微生物数量
  • 1篇喀斯特森林
  • 1篇不同恢复阶段

机构

  • 6篇贵州大学
  • 6篇贵州财经大学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俞元春
  • 6篇喻理飞
  • 6篇张金池
  • 6篇魏媛

传媒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被引量:5
2010年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P<0.01);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但各恢复阶段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10年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3个恢复阶段不同。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
岩溶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特征——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基础呼吸及代谢熵的变化被引量:13
2010年
以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生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基础呼吸及代谢熵(qCO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基础呼吸及qCO2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基础呼吸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但qCO2明显下降,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土壤基础呼吸及qCO2在土壤剖面上均表现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的特点;土壤基础呼吸及qCO2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这是因为石沟生境的特点有利于微生物类群及土壤动植物群体的繁殖;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的变化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剖面上,AWCD具有垂直的变化规律,4个恢复阶段A层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表现出A>B层的特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及非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底物的能力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时间48~144 h时利用能力最强,且总体表现为石沟生境利用能力最强;同时,植被恢复过程中AWCD变化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