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W004001)
- 作品数:23 被引量:543H指数:12
- 相关作者:王洪才解德渤路丽娜胡天佑张继明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济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大学的组织特征、组织异化与制度变革被引量:1
- 2015年
- 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组织特征,即人与知识二元融合的组织目标、作为一个基于专业话语权的自组织、组织方式呈松散结合、治理结构以学术为本位。当前我国大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组织异化,表现为政治标准至上的"翰林院"化、"去专业性"的功能泛化、"去人格"的机器化、去学术性的价值观异化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立足大学组织本性采取有效的制度变革,例如推动政府善治,确立大学法人地位;以学术本位为指导,调整大学组织结构;以大学章程为手段,规制大学各利益相关者权力,建构学术本位的大学文化等。
- 张继明
- 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被引量:30
- 2014年
-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命题,它的出现是为了解答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也是为了解答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优化问题。但要促进应用技术大学顺利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确切内涵和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人们关于大学的传统观念,需要选择得力的大学领导人,特别是要促进大学办学实现开放化,真正应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真正呼应市场的需要。
- 王洪才
-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 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引量:23
- 2014年
-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着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而言,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否过时了,应用技术大学是什么类型的大学,我国是否存在应用技术大学等问题,亟需理论研究者解答。从实践上而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能否破解人才需求困局,能否解决高校分类管理问题,能否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等难题,亟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求解。
- 胡天佑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
- 科研观转变: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关键被引量:18
- 2014年
-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然成为高教界热议的时代话题。这种转型在根本上是办学理念的转变,也意味着办学定位的重塑,特别是科研观的改变。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塑造了科研观的认识偏向及其逻辑悖论。因此,实现从"纯粹真理"到"效用真理"、从"探究学术"到"应用学术"、从"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科研观整体转向终将是应用技术大学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然道路。
- 解德渤
-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观
- 终身学习:现状、突破与未来被引量:8
- 2015年
- 终身学习的意义已被社会广泛认识,然而人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并不强,集中表现在人们学习的主动性缺乏上。究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已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推进终身学习必须从培养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开始,而"慕课"的兴起则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在未来,终身学习的重心必然转向以自我意义探索为主,而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主动探究而非被动接受。
- 王洪才
- 关键词:终身学习自我探索
- 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被引量:71
- 2014年
- 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 王洪才
- 关键词:高等教育
-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潘懋元教授专访被引量:21
- 2013年
- 20世纪80年代初,潘懋元教授正式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为基础,同时融合了大量的系统论思想。在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说中,不仅包含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包含了对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说强调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条规律"指的是整个教育,而不是单指高等教育的;"相适应"是指相互起作用,而不是单方面制约;两条规律关系是平行的,而不是上下位的。
- 王洪才
- 关键词:哲学基础系统论
- 论大学理性失范与回归——兼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被引量:5
- 2014年
- 国内学术界对大学在大发展中出现的行政化、企业化现象展开了系列批评,提出了大学理性回归命题。对大学理性的讨论,还需要对大学理性概念本身严格考证和发展探源。基于大学理性失范事实,《大学理性研究》对大学理性发展谱系进行历史考源,形成了关于大学理性的独特认知,在其中发现学者责任伦理缺失这一本源性问题,故最终把大学理性回归的希望寄托于真正学者的成长。这一思路颇具启发性,深化了关于大学理性的认识。但大学领导人的角色应给予格外重视,他们非一般学者可比,必须担负保护大学理性的使命。
- 王洪才
- 学生评教:问题、出路与反思被引量:5
- 2014年
- 目前流行于我国高校中的学生评教制度正遭遇寒流,出现大学生对评教活动参与不积极的难题。出现这一情况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学生评教结果不公开,无形中挫伤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评教结果可以向学生公开吗?为什么学生评教会变成"鸡肋"?未来评教制度的出路如何?这些问题亟待回答。通过分析发现,评教结果确实不能贸然公开,因为评教制度设计并不完善。要完善评教制度设计,首先要真心尊重学术权利和学习权利,不然评教制度就容易走样,就容易成为"鸡肋"。
- 王洪才
- 关键词:大学生评教
-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认识偏向与实践误区--兼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方向被引量:12
- 2015年
- "多学科研究方法可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方法"这一论断令高教界颇为振奋。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传统"三独立"的学科标准对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苛求,缓解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危机。但是目前学界对多学科研究方法存在着诸多认识偏向——多学科"研究"究竟是研究的具体方法,观点,视角,范式,还是方法论?"多学科"研究是不是"多个学科"的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是不是一回事?研究结论是否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也存在着许多实践误区——"多学科"研究与"单学科"、"他学科"研究是否有区别?"借鉴"是多学科研究的初衷?多学科研究必将高等教育学引向"研究领域"?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有效性。因此,澄清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诸多误区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而"松散型学科"恰恰是多学科研究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 解德渤王洪才
- 关键词: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