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13LE58)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京涛陆兆华李玲仇少君陈印平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盐分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盐
  • 2篇土壤盐分
  • 2篇黄河三角洲
  • 1篇底物
  • 1篇盐分含量
  • 1篇盐碱
  • 1篇盐碱地
  • 1篇溶解性
  • 1篇生物量碳
  • 1篇土壤可溶性有...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铵态氮
  • 1篇微生物

机构

  • 3篇滨州学院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篇仇少君
  • 2篇李玲
  • 2篇陆兆华
  • 2篇陈印平
  • 2篇刘京涛
  • 1篇杨红军
  • 1篇夏江宝
  • 1篇赵西梅
  • 1篇檀菲菲
  • 1篇王进闯
  • 1篇曹建波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活性氮对盐分含量的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土壤盐分影响氮素的循环过程,而活性氮组分的变化是表征氮素循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渍化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法,设置4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S4:1.3%),同时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氯化铵;C:添加葡萄糖;C+N:添加葡萄糖+氯化铵),研究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溶解性总氮(TS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对盐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低盐(S1、S2)土壤NO-3-N含量明显高于高盐(S3、S4),且N处理低盐与高盐的差异更明显.与CK相比,添加N明显提高低盐土壤NO-3-N含量,添加C、C+N明显降低土壤NO-3-N,且整个培养期内4个盐分无明显差异.土壤NH+4-N表现为高盐(S3、S4)明显高于低盐(S1、S2).与CK相比,N、C+N处理可明显提高高盐(S3、S4)土壤NH+4-N含量.土壤MBN表现为低盐高于高盐,N处理尽管提高了低盐土壤TSN含量,但并不能提高MBN,而C、C+N处理可明显提高MBN,且低盐土壤提高的幅度(89.9%~130.9%)明显高于高盐(36.9%~79.5%).研究表明土壤盐分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高浓度的土壤盐分不利于土壤无机氮的转化及微生物对氮素的吸收,而碳源的添加可削弱盐分的影响,且提高盐碱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在盐碱化土壤中增施有机物质是提高氮素转化的有效措施.
李玲仇少君陈印平赵西梅刘京涛陆兆华
关键词:土壤盐分硝态氮铵态氮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为257.70mg/kg。另外,总氮(TN)和TSN含量分别为1 065.79和55.80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型。各层土壤DOC和TSN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白蜡混交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C和TSN与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含盐量相关性显著。
陈印平夏江宝曹建波王进闯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混交林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氮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李玲仇少君檀菲菲杨红军刘京涛陆兆华
关键词:土壤盐分底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