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318)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谢露华韦刚健余均岳郑培凯梁宝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香港城市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记录
  • 1篇气候重建
  • 1篇微结构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化学组成
  • 1篇SEM分析
  • 1篇滨珊瑚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韦刚健
  • 1篇李果
  • 1篇李德卉
  • 1篇彭子成
  • 1篇梁宝鎏
  • 1篇郑培凯
  • 1篇谢露华
  • 1篇余均岳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_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_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_2/R_2O_3(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_2(mol)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自行发展起来。
彭子成梁宝鎏余均岳郑培凯李果李德卉
南海北部滨珊瑚微结构的SEM分析及其对气候记录重建的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造礁珊瑚是重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的理想载体,而珊瑚骨骼的微结构反映珊瑚的生长特征,了解珊瑚的微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珊瑚的古气候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南海北部三亚和北海一些中全新世及现代滨珊瑚的微结构。在低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珊瑚单体、隔壁、隔壁齿、孔洞、隔膜、共骨、横梁等结构。在高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具有鹅卵石状、蔟状、柱状及针状4种文石晶体的基本类型及文石晶体组成的钙化中心、隔膜等结构。根据这些基本微结构变化特征,可以清楚分辨出珊瑚死亡-恢复生长界线,并可观察到珊瑚的文石晶体是否受到后期蚀变的影响,例如充填、重结晶等。在所分析的三亚、北海滨珊瑚样品中,冬季最冷及夏季最热时期均没有发现死亡-恢复生长界线,指示持续生长的方式。经过测量,珊瑚隔膜横向延展形成的纹层生长时间约为一个月,这对于利用微区分析建立精细的超过月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微结构显示北海地区的老珊瑚暗层具有较多的杂质充填,结合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变化特征,可以发现这些暗层形成于夏季,受高温以及海水强烈扰动而导致生长速率减缓所致。
谢露华韦刚健
关键词:滨珊瑚SEM分析微结构气候重建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