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315)

作品数:7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方修琦张学珍叶瑜曾早早萧凌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灾害
  • 1篇灾情
  • 1篇日记
  • 1篇史前
  • 1篇史前文化
  • 1篇台风
  • 1篇台风灾害
  • 1篇土地覆盖变化
  • 1篇年代际
  • 1篇盆地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效应
  • 1篇周期
  • 1篇历史气候
  • 1篇历史时期
  • 1篇林地
  • 1篇梅雨
  • 1篇聚落
  • 1篇聚落演变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作者

  • 6篇方修琦
  • 4篇叶瑜
  • 4篇张学珍
  • 3篇曾早早
  • 3篇萧凌波
  • 1篇张向萍
  • 1篇陈莉
  • 1篇刘峰贵
  • 1篇侯光良
  • 1篇任玉玉
  • 1篇李帅

传媒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灾害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海东部高庙盆地史前文化聚落演变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5
2008年
高庙盆地内史前文化遗址密集,史前文化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受河流地貌影响尤其显著,绝大部分连续性文化遗址都分布在T3阶地上。5 ̄4kaBP本区气候暖湿,对应马家窑到马厂时期,盆地内聚落分布由T3阶地向T2转移,聚落分布模式由均匀到凝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到马厂时期,聚落发展到鼎盛,并出现了中型遗址,成为聚落的中心,聚落等级上升为两级;4kaBP时气候突变,急剧的降温,使得从齐家文化到卡约—辛店文化,盆地内的聚落形态倒退。因此,气候变化对盆地内聚落演变影响显著,聚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
侯光良刘峰贵萧凌波曾早早
关键词:史前文化聚落演变气候变化
中国近300年来3次大旱灾的灾情及原因比较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史料和历史文献,选取过去300年中发生在乾隆后期(1784-1786)、光绪初年(1875-1878)和民国时期(1927-1930)的3次严重旱灾,从旱灾的时空发展过程、发生时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旱情的严重程度而言,3次旱灾都可谓过去30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但由于各次旱灾的受灾中心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环境承载力)有优劣之分,旱灾发生时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均粮食占有量、政府粮食储备、财政情况等)造成的防灾御灾能力有高下之别,在不同层面上左右了3次旱灾的灾情,从而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张学珍萧凌波
关键词:旱灾历史时期
1644-2004年中国洪涝灾害主周期的变化被引量:18
2007年
采用1644-1839年、1840-1949年中国洪涝受灾县数和1950-2004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资料,经过去趋势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滑动功率谱和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了分析,得出:1644-2004年间中国洪涝受灾范围变化是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综合结果,主要包含80年的世纪周期和50年、30年、20年尺度的年代际周期。中国洪涝受灾范围变化的主周期在不同时段内存在明显的变化,1833年以前世纪周期变化显著;1834-1920年在世纪周期变化的背景下叠加了显著的20年尺度波动;1921年以后年代际尺度周期变化显著,其中1947年前后发生了主周期从20年尺度到30年尺度的变化。
方修琦陈莉李帅
关键词:洪涝灾害年代际周期
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事件重建被引量:10
2010年
近年来,对台风活动特征以及由台风所引发的灾害的认识倍受关注。作者利用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对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事件从台风过程、台风灾害空间分布与灾情等方面进行了重建与分析,共辨识出3次对该地区有影响的主要台风过程,均发生在8月份,分别为8月3—7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8月22—24日(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8月29—30日(农历七月廿七至廿八);重建了该年典型台风灾害现象——风、雨、潮、啸以及所引发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嘉湖地区、绍兴和宁波,江苏苏州、扬州、镇江和常州以及上海等地,第2次台风过程的影响最严重。在苏南地区,台风过程与自春季持续至夏季梅雨期的洪涝相交叠使得灾情更为严重。
叶瑜方修琦张向萍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台风灾害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被引量:17
2008年
提取《湘绮楼日记》中1869-1916年间长沙、衡阳地区夏半年(4-9月)的逐日天气记录,重建4-9月逐旬平均降水日数序列和6-7月逐候平均降水日数序列,与现代(1951-1980)长沙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当时梅雨期结束于7月3候,较现代推迟2候;梅雨持续时间2-3旬,比现代长约1旬。参考物候信息(历年平均蝉始鸣日期)得出结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冬季风势力强于现代,压制了副热带高压北进,当时梅雨带位置较现代偏南1-2个纬度。长衡地区因此较现代更接近梅雨带中心,出现了更明显的梅雨。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
关键词:历史气候梅雨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被引量:28
2009年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等方法,结合驱动力分析,重建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自然覆盖变化状况。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至县、时间分辨率约为100年的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数据,为气候模拟、碳排放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到对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特征的认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约15%、10%;18—19世纪,东北的天然植被覆盖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林地、草地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东、辽西等农垦区;1900—1950年为林地、草地减少最为迅速的时期,辽东、辽西的天然植被几乎均被破坏殆尽,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森林减少十分显著,草地界线已明显向西退缩;20世纪后半期,林地覆盖在空间上呈扩张趋势,局部地区仍在减少,而草地覆盖在空间上则一直呈缩小趋势。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
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气候效应林地草地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被引量:63
2009年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历史数据订正与多源耕地数据关系模型校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时间序列以及耕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变化总趋势来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几乎呈指数增长,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近100年,垦殖率由约10%增至20%以上;(2)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18世纪中后期之前,东北三省的开垦区域还主要局限于辽宁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垦区域大规模向北扩张,至20世纪初期,东北的垦殖北界已达到黑龙江中部;20世纪东北整体垦殖强度仍不断增大,但区域差异性逐渐减小,其中,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垦殖率区域扩张较明显,并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农耕区;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表现出新垦殖区域向森林地区的扩张.总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反映出人类通过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生产活动已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景观面貌.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关键词:耕地环境演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