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206901)

作品数:38 被引量:280H指数:11
相关作者:李志信孟继安过增元刘伟宋伟明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换热
  • 8篇火积
  • 7篇传热
  • 5篇换热器
  • 5篇耗散
  • 4篇多孔介质
  • 4篇强化换热
  • 4篇小型平板
  • 3篇对流换热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凝汽器
  • 3篇纵向涡
  • 3篇内插
  • 3篇火积耗散
  • 3篇CPL
  • 3篇CPL蒸发器
  • 3篇场协同
  • 3篇值模拟
  • 2篇多股流换热器
  • 2篇振荡流

机构

  • 28篇清华大学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冶南方工程...

作者

  • 19篇李志信
  • 15篇孟继安
  • 7篇过增元
  • 6篇刘伟
  • 4篇张勤
  • 4篇邢程
  • 4篇陈泽敬
  • 4篇万忠民
  • 4篇宋伟明
  • 3篇柳雄斌
  • 3篇吴晶
  • 3篇陈群
  • 3篇梁新刚
  • 2篇李震
  • 2篇李晓伟
  • 2篇刘志春
  • 2篇孟繁孔
  • 2篇黄素逸
  • 2篇任建勋
  • 2篇宋柏

传媒

  • 16篇工程热物理学...
  • 5篇科学通报
  • 3篇化工学报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Scienc...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流体机械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3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孔介质振荡流格子-Boltzmann模拟被引量:2
2008年
为研究多孔介质内振荡流流动特性,该文将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内的振荡流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四参数方法构造了多孔介质结构模型,对多孔介质内的振荡流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多孔介质振荡流的最大压差随最大Renoylds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Renoylds数小于100的范围内,最大阻力系数与最大Renoylds数呈反比例关系,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一致;在孔隙率小于0.85范围内,压差与流速之间的相位差变化较小,孔隙率继续增加时,相位差随孔隙率的增加而线性降低。
孟繁孔李志信
关键词:格子-BOLTZMANN方法多孔介质振荡流相位差
对流换热过程的广义热阻及其与[火积]耗散的关系被引量:45
2008年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与优化对流换热过程,引入了多维传热系统的热流加权平均温度和热流加权平均温差的概念,并定义热流加权平均温差与总热流的比值为传热过程的广义热阻,提出了优化对流换热过程的最小热阻原理,分析了对流换热过程的广义热阻与火积耗散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最小热阻原理等价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结论.以恒壁温条件下的二维方腔内对流换热过程为例,研究了该过程的广义热阻,讨论了最小热阻原理在对流换热过程分析与优化中的适用性.
陈群任建勋
关键词:对流换热[火积]耗散
小型平板CPL蒸发器耦合计算及优化设计研究
2007年
本文建立了小型平板CPL蒸发器毛细多孔芯内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的模型以及金属外壁和工质区的导热模型,并进行耦合求解。分析了金属侧壁效应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提出小型平板CPL存在着侧壁效应传热极限.数值结果表明,工质蒸发发生在多孔芯加热表面附近,蒸发器采用单一金属外壁时由于侧壁效应导致系统传热极限低,而上壁采用导热系数大,侧壁及下壁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新型结构能够明显的提高系统的传热能力,同时使加热表面的温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万忠民刘伟
关键词:CPL多孔介质
热风炉系统煤气引射器的设计与实验被引量:3
2008年
为解决煤气引射器出现的高炉煤气倒灌问题,采用一维设计方法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时用速度系数ξ1、ξ2、ξ3、ξ4描述引射器四个关键部分的阻力损失,实验得到其值分别为0.936、0.563、0.951、0.912。采用自由射流的经验公式设计引射器喉嘴距,并实验得到紊流系数α为0.24,远大于自由射流的0.066。新设计的引射器已在安钢集团投入运行,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张喜来靳世平黄素逸田国庆
关键词:引射器
溶液除湿性能分析和优化的湿阻法被引量:19
2010年
引入火积、火积耗散及湿阻的概念,以揭示溶液除湿系统中水分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和水分传递阻抗、通过分析与传热过程耦合的水分传递过程,导出了反映除湿过程中水分传递不可逆性的湿阻的表达式,建立了湿阻与溶液除湿系统除湿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分析了集中冷却和均匀冷却方式对溶液除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绝热型溶液除湿系统,提高湿空气与溶液间的传质系数可以降低湿阻,增大除湿量;当湿空气和溶液之间的流量比较小,即溶液流量较大时,应采用预冷的方式来降低溶液除湿系统的湿阻,提高除湿性能;而当湿空气和溶液之间的流量比较大时,应采用均匀内冷型的溶液除湿系统以更加有效地降低湿阻和提高除湿性能.
陈林陈群李震过增元
关键词:溶液除湿节能传热传质火积耗散
小型平板CPL蒸发器预热驱动过程研究
2007年
分析了小型平板CPL蒸发器毛细多孔芯上下表面温差对启动的影响,建立了蒸发器满液启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不同的金属外壁,多孔芯上下表面平均温差存在一个最大值,铜壁时,温差较小,侧壁效应明显;采用不锈钢壁及上壁铜、侧壁下壁不锈钢时,温差大,侧壁效应小;采用不锈钢外壁时蒸发器加热面的温度过高。上壁采用导热系数大、侧壁下壁为导热系数小的金属对小型平板CPL蒸发器的正常启动以及降低加热表面温度非常有利。
万忠民刘伟
关键词:CPL
管内插新型自旋转子的流阻及抑垢特性被引量:2
2011年
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旋转子,并通过数值及实验方法研究了其流动阻力及抑垢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速为0.76m/s时转子转速仍可达100r/min,内插该转子的流动阻力比光管增加2倍左右,正反旋向转子组(每组4个转子)相间布置可防止沿流向转子转速递减,使转子转速基本恒定。数值分析表明,通过减小转子的旋转轴套外径并加前端导流锥台的方法,可进一步降低转子的流动阻力,与光管相比仅增加1 4倍左右。初步抑垢实验说明自旋转子具有良好的抑垢性能。
邢程孟继安李志信
PLIC方法在浮法成型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分析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建立了玻璃液流动的数学模型,引入连续表面力模型(CSF)计算玻璃液运动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并使用连续变化处理模型(CTT)对界面物性间断进行连续性处理,提高了数值计算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段线性方法(PLIC)重构玻璃液、锡液、保护气体之间的自由界面,追踪玻璃液的运动。对不同唇砖坡度的皮尔金顿锡槽入口端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LIC方法能获得具有较高精细性的自由界面,玻璃液进入锡槽后,存在部分玻璃液向后流动的情况,形成滞流,这部分玻璃液由于在高温区停留时间较长,容易造成玻璃质量缺陷,为了避免玻璃液与耐火砖接触,需提供足够滞流区。
张勤陈泽敬李志信
管内层流充分发展段等效热边界层的构造及其场协同分析被引量:22
2007年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圆管中部分填充多孔介质时在充分发展段的流动与传热特征,并运用场协同原理分析了其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采用部分填充多孔介质的方法可以在管内流动充分发展段构造等效热边界层;选择高热导率、高孔隙率的多孔介质以及合理的多孔介质填充率,可以显著强化换热而不引起流动阻力的过度增加.与传统的在流体边界区域采取传热强化措施不同,此时,主要是在流动的中心区域采取传热强化措施.计算表明,性能评价指标PEC数可达6,因此,本文方法对于高效、低阻换热器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昆刘伟
关键词:多孔介质场协同
小型平板CPL实现高热流密度散热的研究
2007年
针对小型平板毛细抽吸两相流体回路(CPL)在高热流密度下的特点,分析了不同工质时系统的压力损失与毛细芯的毛细抽吸力,得出采用氨工质有着较好的传热性能和更高的毛细限,同时得出影响系统毛细限的主要因素是蒸汽联管管径和工质的蒸气密度,提出了工质传输系数作为选取工质的重要指标。建立了蒸发器多孔芯,金属壁面以及工质气、液空间区域的耦合数学模型,并运用SIMPLE算法进行求解,得出蒸发器内的温度分布及由于侧壁效应对多孔芯传热传质与传热极限的影响,同时提出小型平板CPL系统存在侧壁效应传热极限,它是影响系统最大传热量的一个重要极限,在设计小型平板CPL必须予以考虑。
万忠民刘伟张亮明廷臻
关键词:传热极限多孔介质小型飞行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