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KT080818)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阳兵张阳阳张双谢静邵景安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岩溶山地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三峡库区
  • 1篇山地土壤
  • 1篇生态效应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种子库
  • 1篇种子库
  • 1篇乡村
  • 1篇流域
  • 1篇库区
  • 1篇建设用地
  • 1篇河流域
  • 1篇坝段

机构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3篇李阳兵
  • 1篇邵景安
  • 1篇谢德体
  • 1篇魏朝富
  • 1篇张阳阳
  • 1篇李建国
  • 1篇罗林
  • 1篇谢静
  • 1篇张双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平行岭谷区建设用地格局演变扩展的通道与低山阻隔效应被引量:16
2010年
以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低山丘陵地区的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将研究区平行岭谷形成的近南北向低山条带分成5个区,以1978年MSS、1986年、1995年、2000年TM和2006年中巴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各分区条带内城镇用地格局演变模式和分区条带中城镇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探讨建设用地格局扩展演变的通道与低山阻隔效应。1978~2000年研究区除歌乐山-铜锣山之间外其余各区相对缓慢的城镇化过程,较充分地体现出了低山的阻隔效应。2000~2006年时段随研究区绕城高速、横穿南北向条带低山的隧道、跨江大桥和多条辐射状高速公路的逐步完善,歌乐山以西、铜锣山以东的城镇动态扩展度分别为601.32%、143.22%,人为通道对研究区建设用地的跳跃式空间扩散起着显著作用,充分体现了道路网络的通道效应。进一步分析研究区通道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范围,对研究区建设用地格局优化很有必要。
李阳兵张阳阳
关键词:建设用地
重庆市主城区、乡村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研究——以重庆市梁滩河流域(沙坪坝段)、高滩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选取重庆市梁滩河流域(沙坪坝段)、高滩河流域2008年6月、2008年7月的SPOT5遥感影像,运用GIS和RS技术,获得其景观类型分布图,选取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周长、分维数、优势度、破碎度7个指标,通过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计算出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两流域的景观格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流域的林地、灌丛、草坡景观类型为两流域最稳定的景观类型。主要区别在于水体、水田、建设用地3种景观类型,梁滩河水田、水体较少,建设用地呈大板块、组团式分布;高滩河水田很多,水体较少,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垫江、梁平两县城境内。梁滩河流域其景观呈现出人为干扰强度较大的特征,旱地为景观基质,大面积水田、水体转化为建设用地,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类型分布和生态环境,并有剧烈加剧的趋势;高滩河流域其景观呈现出人为干扰强度相对较小的特征,旱地和水田为其景观基质,景观类型转换主要发生在县城及周边,其主要的转换方向为水田等景观向建设用地景观的转换。
罗林张双李建国
关键词:流域
三峡库区典型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被引量:3
2009年
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北碚、巫山、黔江、南川金佛山等4个典型地点,从种类组成、种子数量、物种多样性、种子分布规律和物种相似性方面比较了三峡库区典型岩溶山地处于不同生态演替序列的自然(原始)林地、次生林地、灌草坡、耕地、人工林、弃耕撂荒地等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特点。上述典型地点的研究表明:研究区24个不同的样地土壤种子库共萌发植物68种,土壤种子库组成总体上以草本植物为主且与地上植被关系较密切,并仍处于植被演替的早期阶段,退化较严重;随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土壤中草本种子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在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序列上,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石灰岩草坡开垦成耕地后,其中本来较小的种子库很快受到破坏。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对三峡库区石灰岩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
川东平行岭谷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14
2011年
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86、2000和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辅以10m分辨率的SPOT影像和野外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应指数探讨了平行岭谷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轨迹及其相应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受地形空间分异明显控制;198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是建设用地、水体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变化迹线占1986~2007年建设用地变化量的66.47%,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以2000年后的耕地转入为主;邻近主城所在地的岭谷条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快于相隔较远的其它各区;总的说来,土地利用效应的增加和强化大于恢复和减少。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主城区的通道效应、岭谷区交通线的节点效应和河流廊道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应揭示平行岭谷地区通道驱动效应和低山阻隔效应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景观生态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模拟通道驱动效应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格局。
李阳兵谢静邵景安张双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