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12H09001)

作品数:7 被引量:131H指数:7
相关作者:楼敏张圣陈智才万锦平严慎强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栓
  • 7篇血栓溶解
  • 7篇血栓溶解疗法
  • 7篇疗法
  • 6篇药物疗法
  • 4篇溶栓
  • 3篇溶酶
  • 3篇卒中
  • 3篇卒中患者
  • 3篇组织型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纤溶
  • 3篇纤溶酶
  • 3篇纤溶酶原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激活物
  • 2篇性病
  • 2篇血管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楼敏
  • 5篇张圣
  • 3篇万锦平
  • 3篇陈智才
  • 3篇严慎强
  • 2篇丁信法
  • 1篇陈伟莉
  • 1篇国杨
  • 1篇严晓波
  • 1篇蔡新
  • 1篇刘克勤

传媒

  • 7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远期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8分)、中度(9~15分)、重度(≥16分)三组,分别观察影响患者溶栓后的预后(3月时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因素。结果:共365例患者纳入分析:轻度134例、中度121例、重度110例。轻度AIS患者中,年龄[ OR=0.937,95%可信区间(CI):0.898~0.978;P=0.003]、基线NIHSS(OR=0.732,95%CI:0.564~0.950;P=0.019)、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 OR=4.109,95%CI:1.441~11.719;P=0.00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血糖( OR=1.326,95%CI:1.009~1.743;P=0.043)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度AIS患者中,年龄( OR=0.954,95%CI:0.924~0.984;P=0.003)、基线NIHSS ( OR=0.760,95%CI:0.619~0.933;P=0.009)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心房颤动( OR=3.307,95%CI:1.140~9.596;P=0.028)、收缩压( OR=0.967, 95%CI:0.943~0.991;P=0.008)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心房颤动( OR=36.972,95%CI:1.770~772.462;P=0.02)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重度AIS患者中,基线NIHSS ( OR=0.808,95%CI:0.677~0.963;P=0.01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AIS患者,影响静脉溶栓后远期预后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是轻度AIS患者�
严晓波张圣严慎强楼敏
关键词:急性病血栓溶解疗法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问题和对策被引量:8
2014年
中国是全球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却很低,传统的接诊方式和不合理的溶栓流程,紧张医患关系背景下对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担忧,溶栓治疗要求的狭窄时间窗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临床溶栓治疗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研究成果,通过以下途径:①不断改善溶栓流程,提高临床执行力;②积极应对溶栓后出血转化,减少出血发生;③运用高级影像学技术拓宽溶栓时间窗;④利用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增强溶栓疗效等,加快改善我国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疗的临床实践。
楼敏
关键词:急性病药物疗法卒中药物疗法血栓溶解疗法自动数据处理
CT灌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探讨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24 h再灌注率界定无再灌注组(10例)和再灌注组(21例),分别用于评价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阈值.根据基线CTP和复查CTP分别计算各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最终梗死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图分析各灌注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与最终梗死体积的一致性,得出最佳阈值.结果:无再灌注组中延迟时间〉3 s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3.3 ml,95%一致性区间-41.7~48.3;r=0.933,P〈0.001);再灌注组中相对脑血流量〈30%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2.2 ml,95%一致性区间-25.6~ 21.2;r=0.923,P〈0.001).结论:延迟时间〉3 s和相对脑血流量〈30%分别是预测半暗带、核心梗死区体积的最佳CTP参数阈值.
虞雁南丁信法张圣楼敏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灌流缺血脑血管循环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建立动态CT血管造影(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的方法,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脉闭塞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根据动态CTA影像评估侧支血流的范围、速度。用重复度量检验分析不同侧支血流之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其与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差的患者相比,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好的患者溶栓后1个月内NIHSS评分更低[(4.7±5.0)与(25.1±15.1)分,P=0.001],再灌注率更高(69%±32%与23%±54%,P=0.044);3个月mRS评分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450,P=0.001)。结论:侧支血流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预后好。应用动态CTA评估侧支血流可用于预测临床预后。
陈伟莉丁信法张圣虞雁南陈智才楼敏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药物疗法血栓溶解疗法血管造影术预后
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明确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25例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并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评估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在磁敏感序列上评估微出血严重程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以无出血转化为参照,分析不同出血转化类型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出血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225例患者平均年龄(66 29±13 01)岁,女性73例(32 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38 40±89 16)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1 40±5 89)分;共91例(36 1%)合并颅内微出血,微出血数目总计522个;共64例(28 4%)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43例(19 1%)为出血性脑梗死型,21例(9 3%)为脑实质血肿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溶栓治疗后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4 957,95%CI 1 306~18 811,P=0 01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是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496,95%CI 1 381~8 849,P=0 008).结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的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并与溶栓治疗后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严慎强万锦平国杨楼敏
关键词:出血药物疗法卒中药物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出血转化根据ECASSⅡ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结局不良,将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脑血流达峰时间〉6 s区域定义为低灌注区,脑血流达峰时间〉8 s区域定义为严重低灌注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房颤动与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低灌注区的再灌注情况.结果:合并心房颤动者共137例(占41.5%),心房颤动患者较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出血转化者多、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对患者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OR=0.920,95%CI:0.533~1.586;P=0.763)和病死率(OR=1.381,95%CI:1 096~1.242;P=0.466)均无显著影响;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型出血转化(OR=1.676,95%CI:0.972~3.031;P=0.088),但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3.621,95%CI:1.403~9 344;P=0.008);心房颤动会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OR=10.57,95%CI:1.16~96.50;P=0.037).结论:合并心房颤动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也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心房颤动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因素.
娄一萍严慎强张圣陈智才万锦平楼敏
关键词:心房颤动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波谱学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9
2014年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 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 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 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 6%);症状性出血 8例(2 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 126,95%CI:1 063~1 193,P〈0 001)和收缩压(OR=0 982,95%CI:0 967~0 998,P=0 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 291,95%CI:0 133~0 640,P=0 002).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万锦平张圣刘克勤蔡新娄一萍陈智才楼敏
关键词: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