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60)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九辉郭飚刘启元李昱李顺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断裂带
  • 6篇裂带
  • 6篇龙门山
  • 6篇龙门山断裂
  • 6篇龙门山断裂带
  • 3篇地震
  • 2篇地壳
  • 2篇应力场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汶川地震
  • 2篇接收函数
  • 1篇地壳分层
  • 1篇地壳各向异性
  • 1篇地形校正
  • 1篇地震环境
  • 1篇短周期
  • 1篇压缩感知
  • 1篇中段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6篇陈九辉
  • 5篇刘启元
  • 5篇郭飚
  • 4篇李昱
  • 3篇李顺成
  • 3篇赵盼盼
  • 3篇齐少华
  • 2篇江敏
  • 1篇尹昕忠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利用地震环境噪声的浅部地壳结构研究
<正>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发生Mw7.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9km左右,造成巨大伤亡与损失。龙门山断裂带在地形上显示为一个明显的过渡带,从四川盆地的500m到松潘-甘孜地块的4000m以上高程。同时,研...
赵盼盼陈九辉Michel Campillo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齐少华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短周期环境噪声成像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利用在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布设的57个台站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为期一年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环境噪声数据,通过短周期地震环境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地壳25km深度范围的S波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周边区域10km以上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的分布形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速度结构控制了龙门山主要断层的深部延展特征;在15km及以下深度,S波速度结构呈现沿龙门山和沿岷山隆起走向的交叉构造格局,由此造成的速度结构差异可能影响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2)速度结构随深度的分布特征为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断层的深部延伸形态给出了良好的约束,结果进一步确认了龙门山断裂中段的高角度铲型断裂构造特征;(3)研究区的南端发现了龙门山断裂下方20km以下深度具有与松潘地块中地壳低速层相关的低速结构的迹象,这可能是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22km左右深度存在脆韧转换带的一个证据.研究结果显示出密集台阵和短周期环境噪声成像方法在地壳浅部精细结构和断层探测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
赵盼盼陈九辉刘启元郭飚李顺成李昱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49
2014年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一维地壳参考模型的双差定位方法结果相近;研究区15km以上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分布密切相关,20km以下深度呈现北东向和北西向交错结构.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余震分布和主震破裂传播的主要因素;联合反演结果给出了小鱼洞—理县方向存在隐伏断裂的速度结构证据,同时发现,破裂带北东段可能沿新发断裂扩展;结果确认了汶川地震起始段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特征,也确认了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在约20km深度合并到脆韧转换带的特征.
邓文泽陈九辉郭飚刘启元李顺成李昱尹昕忠齐少华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川西高原地壳分层各向异性的接收函数研究
<正>大陆动力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各领域研究的主导方向,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大陆内部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机理。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特别是大陆深部不同尺度的地震学成像,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方面研究只能给出大陆深部变形的静...
齐少华刘启元陈九辉郭飚李顺成李昱
关键词:川西高原地壳分层各向异性接收函数
文献传递
接收函数的曲波变换去噪被引量:7
2016年
压制横向非均匀地壳介质引起的散射波场对于基于水平分层介质模型的接收函数地壳结构成像及其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至关重要.虽然通过数据叠加和低通滤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制散射波场,但也有可能导致不希望的波形畸变、信息丢失或数据分辨率降低.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文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曲波变换理论用于远震接收函数的散射噪声压制.与勘探地震学不同,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地震台站和震源的空间缺失导致的接收函数空间不均匀采样.为此,我们将压缩感知理论与曲波变换去噪相结合,在对缺失数据进行波场重建的同时,实现散射噪声的压制.为了论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进行了噪声压制和波场重建的理论检验.并将本文方法用于处理IRIS全球台网固定台站和川西台阵远震接收函数.结果表明:1)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引起的散射噪声可以得到有效压制,接收函数的信噪比得到提高,震相的可追踪性得到改善,从而利于进一步的接收函数反演和地震各向异性研究;2)缺失数据可以正确重建;3)本文的方法既可用于单台-多事件的数据集,也可用于单个事件-阵列观测的数据去噪,但单台-多事件数据集的结果优于阵列观测的情况.
齐少华刘启元陈九辉郭飚
关键词:接收函数曲波变换压缩感知地壳各向异性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演化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区的余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相应的应力场,得到了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小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走滑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的比重随时间明显增加。震源机制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断层深部展布及区域速度结构具有相关性。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早期余震各分区水平最大主压应力S_H方位主要分布在近EW—NWW范围内,沿小鱼洞—理县方向余震分支地壳浅部主压应力则沿NE-SW向,表明震后早期应力场主要受主震破裂传播引起的动态应力影响,S_H方位与破裂面特征密切相关。应力张量随时间的变化显示深部应力结构由逆冲、走滑混合向纯逆冲转变,表明深部区域通过走滑型地震来平衡初期应力释放造成的局部库仑应力,并逐渐恢复到接近背景应力场,浅部应力变化追随深部变化特征,显示出在时间上的滞后。
江敏陈九辉Yasuto KuwaharaReiken Matsushita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应力场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变化
<正>龙门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的边界,由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前山断裂和山前隐伏断裂四条主断裂组成(邓起东等,1994)。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w7.9级汶川特大地震,并在龙门山断...
江敏陈九辉Yasuto KuwaharaRicken Matsushita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带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文献传递
地震环境噪声成像中的地形影响校正被引量:2
2020年
以传统地震环境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研究地壳速度结构时,在一些极端的地形条件下,结果与真实结构会存在较大偏差.我们以地震波场三维正演模拟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地形校正方法.我们保留了传统噪声面波成像简单的两步反演法,在面波层析成像和一维速度结构反演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波场三维模拟近似估计地形和散射波场的影响,并据此校正瑞利波频散曲线,最终反演得到校正地形影响的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与在实际观测数据上的应用都证明了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显示了地形校正的必要性.
赵盼盼Michel Campillo陈九辉刘启元李昱郭飚
关键词:地形校正龙门山断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