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4277) 作品数:8 被引量:20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树林 刘平 王新 庞辰久 王浩 更多>> 相关机构: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角膜顶点和最薄点矢量距离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及其对LASIK矫正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I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且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06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25~-2.00D)和高度散光组(-2.25~-4.00D)。根据Pentacam的检测结果计算DAT,并以角膜最薄点为圆心,计算直径为3.0mm(D3.0mm)和6.5mm(D6.5mm)的同心圆与角膜厚度变化最大和最小子午线交点处厚度的差值。利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IK术后3个月时散光的矫正效果。结果 106眼LASIK患者的DAT为(0.67±0.26)mm,D6.5mm为(57.65±19.63)μm,D3.0mm为(16.37±4.59)μm,中低度散光组的D6.5mm为(48.43±16.57)μm,小于高度散光组的(60.79±18.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眼的DAT分别与D6.5mm、D3.0mm呈正相关(r=0.48、0.51,均为P<0.01),D6.5mm和D3.0mm呈正相关(r=0.46,P<0.01)。术后3个月中低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矢量误差的绝对值)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与D6.5mm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可能与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有关,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会影响LASIK对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 王树林 史伟云 刘明娜 王海莹 李静关键词: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 紫外光核黄素诱导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应用紫外光核黄素诱导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73例,感染性角膜炎87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只眼和对照组43只眼;试验组患者应用紫外光核黄素诱导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视力预后,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中痊愈13只眼,好转22只眼,总有效79.55%;对照组痊愈8只眼,好转20只眼,总有效率为65.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视力在0.6以上者占43.18%,1.0以上者占18.18%;对照组分别占30.23%、9.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紫外光核黄素诱导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显著,患者视力显著提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闫媛媛 刘平 王新关键词:感染性角膜炎 矢量法评价Epi-LASI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及其与视觉质量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并探讨其与明视无眩光下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行Epi-LASIK术矫正近视散光的68眼,近视屈光度为-5.00~-9.00D,散光屈光度为-1.00~-3.00D,术后随访6mo。运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推荐的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Epi-LASIK术后1,6mo散光的矫正效果。采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检测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下明视无眩光时的CSF。结果:术后1mo各空间频率(单位为cycles per degree,c/d)的CSF低于术前(P<0.01),术后6mo时12c/d和18c/d的CSF分别低于术前(P<0.05),术后1mo时的3c/d,6c/d和12c/d CSF分别低于术后6mo(P<0.05);术后1,6mo时的|SIRC|与18c/d的CSF下降呈正相关(r=0.537,0.674,P<0.01);术后1mo的EM为-0.21±0.29,6mo的EM为-0.12±0.31。结论:Epi-LASIK术后6mo内,中高度近视合并中低度散光患者可出现明视无眩光下高频段CSF的下降,其下降原因可能与手术引起的散光矫正量有关。 王树林 刘平 王新 孙新霞 成立国关键词: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角膜厚度不均匀性与薄点瞳心距关系及其对LASEK矫正散光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角膜最薄点和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DTP)与角膜厚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E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且术后6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06只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25~2.00D)54只眼和高度散光组(-2.25—4.00D)52只眼。根据Pentacam的检测结果计算DTP,以角膜最薄点为圆心,计算直径为3.0mm(D3.0mm)和6.5mm(D6.5mm)的同心圆与角膜厚度变化最大和最小子午线交点处厚度的差值。利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EK术后6个月时散光的矫正效果。结果106只眼的DTP为(0.64±0.23)mm,D6.5mm为(55.61±18.57)μm,D3.0mm为(16.71±4.45)μm,中低度散光组的D6.5mm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只眼的DTP分别和D6.5mm,D3.0mm呈正相关(r=0.43,0.49,P〈O.01),D6.5mm和D3.0mm呈正相关(,=0.42,P〈0.01)。术后6个月中低度散光组的lEVI(矢量误差的绝对值)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散光组的IEVI与D6.5mm呈正相关(r=0.47,P〈0.05)。结论角膜最薄点和瞳孔中心的距离可能与角膜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有关,角膜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会影响LASEK对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 王树林 史伟云 刘明娜 王海莹 李静关键词:角膜厚度 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 中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散光矫正效果与视觉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矫正效果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行LASI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206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104眼和高度散光组102眼;术后3个月时,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I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评价指标包括预期散光矫正量(IRC)、手术引起的散光矫正量(SIRC)、散光大小的误差(EM)、散光角度的误差(EA)、矢量误差(EV)、误差率(ER)、矫正率(CR);手术前后在最佳矫正视力下,采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检测明视无眩光时3、6、12、18 cp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SF),以评价视觉质量。结果术后3个月,高度散光组各空间频率的CSF低于术前(P均<0.01),中低度散光组12、18 cpd的CSF分别低于术前(P均<0.05),高度散光组的3、6、12 cpd的CSF低于中低度散光组(P均<0.05);中低度散光组的EV的绝对值(|EV|)小于高度散光组(P<0.05);高度散光组的|EV|与18 cpd的CSF呈正相关(r=0.629,P<0.01)。结论 LASIK术后3个月时,中低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可出现明视无眩光下CSF的下降,其中高频段CSF下降的原因可能与散光矫正的EV有关。 王树林 刘平 王新 孙新霞 成立国关键词:近视 散光 视觉质量 准分子激光 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价Epi—LASIK术对散光矫正效果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并对影响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眼科选取行Epi—LASIK术矫正近视散光的68只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00~2.00D)和高度散光组(-2.25—4.00D),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运算和评估。结果矫正率(CR)与预期屈光矫正量的绝对值(|IRC|)呈正相关(r=0.82,P〈0.05),误差率(ER)与IIRCI呈负相关(r=-0.61,P〈0.05),角度误差的绝对值(|EA|)与|IRC|呈负相关(r=-0.74,P〈0.05),中低度散光的矢量误差的绝对值(1Evj)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散光的大小误差(EM)为-0.12±0.15,高度散光组EM为-0.14±0.42。结论Epi—LASIK术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与散光轴向矫正的准确性关系密切,且应选择根据主觉验光时实际的顶点距换算出的角膜平面的散光度值作为手术矫正散光的参数。 王树林 刘平 王新 马蕊关键词: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矢量分析法比较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和远视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采用标准化的矢量分析法观察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和远视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矫正散光的患者41例(62眼),其中混合散光组21例(30眼),远视散光组2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采用标准化的散光矢量分析法和报告屈光手术散光结果的国际标准图表对手术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等效球镜度(SE)、目标散光矢量(TIA)、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的幅度(ME)、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差异矢量的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等指标。组间ME、|AE|、|DV|、CI、IOS和SE差异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不同时间点|AE|、|DV|、ME、SE之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混合散光组的|AE|和SE小于远视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P=0.043;Z=-2.77,P=0.006);混合散光组的ME为负值,CI值大于1,远视散光组的ME为正值,CI值小于1,组间ME和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P<0.001;Z=-4.28,P<0.001);组间|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间点|A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ME、SE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98,P=0.001;H=10.54,P=0.014;H=10.90,P=0.012)。远视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间点|AE|、|DV|、M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11,P=0.018)。结论:术后6个月内,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的精准性优于远视散光,矫正远视散光的稳定性优于混合散光,矫正混合散光时有过矫倾向,矫正远视散光时有欠矫倾向。 王树林 庞辰久 张波 李金 顾宇伟 王浩 宋鹏关键词:散光 远视 矢量分析 FS-LASIK与SMILE矫治散光的矢量分析及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微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月—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FS-LASIK或SMILE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20例214眼,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FS-LASIK组58例105眼和SMILE组62例10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散光矢量分析结果,包括目标散光矢量(TIA)、术后3个月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幅度(ME)、误差角度绝对值(|AE|)、差异矢量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和成功指数(IOS)。结果术后3个月,FS-LASIK组术眼无散光11眼,占10.5%,顺规性散光23眼,占21.9%,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71眼,占67.6%;SMILE组无散光35眼,占32.1%,顺规性散光58眼,占53.2%,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16眼,占14.7%;2个组间术后不同散光轴向眼数占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8.20,P<0.05)。术后3个月SMILE组术眼SIA、|AE|、|DV|、CI和IOS均小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术眼ME为-0.20(-0.37,0.00)D,散光轻度过矫,SMILE组为0.20(0.00,0.25)D,散光轻度欠矫。FS-LASIK组术后不同时间点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其余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S-LASIK和SMILE对散光均有良好的矫治效果。FS-LASIK术后散光呈轻度过矫状态,而SMILE术后散光呈轻度欠矫状态。SMILE术后轴向误差更小,术后3个月内SE稳定性更好。 王树林 庞辰久 王浩 张波 顾宇伟 李金关键词:散光 矢量分析 准分子激光 飞秒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