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JJ2008-011)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武颖何军琴王玉文高爱萍杨维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经间期
  • 3篇经间期出血
  • 3篇间期
  • 3篇出血
  • 2篇中医
  • 2篇中医药
  • 1篇性子宫出血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医药治疗
  • 1篇阴虚
  • 1篇阴虚型
  • 1篇月经
  • 1篇月经中期
  • 1篇肾阴
  • 1篇肾阴虚
  • 1篇肾阴虚型
  • 1篇失调性
  • 1篇失调性子宫出...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莹
  • 3篇辛明蔚
  • 3篇李玛健
  • 3篇梁欣蕴
  • 3篇杨维
  • 3篇高爱萍
  • 3篇王玉文
  • 3篇何军琴
  • 3篇武颖

传媒

  • 2篇北京中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经间期出血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经间期出血”一词最早见于《易经》,1982年全国第一次中医妇科学术交流大会上被正式命名。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2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出血量一般不多,持续1~7 d,可时有时无,常伴有腰酸,少腹作胀,带下量多等癌[1]。本病发生的时间,极易使育龄女性因出血而错过最佳受孕时机,最终导致不孕。如果对本病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迁延至下次月经来潮,或出血量的增多。
杨维何军琴李玛健王玉文高爱萍张莹辛明蔚武颖梁欣蕴
关键词:经间期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间期月经中期
清经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清经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经间期出血患者分为清经颗粒治疗组和结合雌激素片对照组各35例。2组均于月经第10天开始用药,连服10天。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监测中医证候、子宫内膜厚度、体内激素水平及凝血相关指标。结果 2组临床疗效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可改变月经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内分泌水平,但对凝血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清经颗粒通过降低氤氲期子宫内膜的厚度、调节不同时期的内分泌水平达到止血的功效。
杨维何军琴李玛健王玉文高爱萍张莹辛明蔚武颖梁欣蕴
关键词:经间期出血肝肾阴虚型中医药疗法
经间期出血发病机制临床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经间期出血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70例经间期出血患者(观察组)与35例月经正常者(正常组)进行对照,监测2组月经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内分泌指标和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月经7~10d子宫内膜显著增厚,而21~25d显著变薄。在月经1~3d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0)水平显著升高;7~10dLH显著升高,E2显著下降;21~25dE2、P0均显著下降。凝血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排卵前期低水平的雌激素不足以支持此期相对增厚的子宫内膜而出现少量的突破性出血,与凝血机制无明显关联。
杨维何军琴李玛健王玉文高爱萍张莹辛明蔚武颖梁欣蕴
关键词:经间期出血病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