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5B06)

作品数:75 被引量:344H指数:9
相关作者:张振宇郭泰王志新李灿东郑伟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8篇大豆
  • 14篇大豆品种
  • 9篇育成
  • 8篇性状
  • 8篇栽培
  • 7篇基因
  • 7篇QTL
  • 6篇选育
  • 6篇育种
  • 6篇杂交
  • 6篇栽培技术
  • 6篇胁迫
  • 6篇高产
  • 6篇QTL定位
  • 5篇抗性
  • 5篇干旱
  • 5篇
  • 4篇蛋白质
  • 4篇蛋白质含量
  • 4篇回交

机构

  • 27篇黑龙江省农业...
  • 11篇东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河北省农林科...
  • 7篇铁岭市农业科...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3篇黑龙江省农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国家大豆工程...
  • 2篇富锦市农业技...
  • 2篇黑龙江农业经...
  • 2篇佳木斯市种子...
  • 2篇铁岭市农业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1篇郑伟
  • 11篇李灿东
  • 11篇王志新
  • 11篇郭泰
  • 11篇张振宇
  • 8篇孙君明
  • 8篇闫淑荣
  • 8篇韩粉霞
  • 8篇杨华
  • 8篇张茂明
  • 7篇王庆胜
  • 7篇张孟臣
  • 7篇杨春燕
  • 7篇郭美玲
  • 7篇刘忠堂
  • 6篇杨存义
  • 6篇赵雪
  • 6篇李文滨
  • 6篇刘德恒
  • 6篇韩艳红

传媒

  • 16篇大豆科学
  • 10篇中国油料作物...
  • 7篇中国种业
  • 6篇大豆科技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种子
  • 3篇黑龙江农业科...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现代化农业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5篇2015
  • 16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TS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2018年
TST为典型膜结合蛋白,具有高度保守序列,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和细胞中。文章根据NCBI网站、Phytozomes数据库和MEGA软件分析大豆基因组中TST同源基因生物信息,发现大豆相关数据库中有8个大豆TST相关基因拷贝,其中5个TST基因与拟南芥和甜菜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大豆TST基因时空表达模式,确定GmTST2.1基因发挥拷贝作用;克隆GmTST2.1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发现,GmTST2.1蛋白质由734个氨基酸组成,PI为5.1不稳定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片层结构组成,有典型N端跨膜结构域-中间胞质区-C端跨膜区结构域特征。研究分析GmTST基因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为进一步验证GmTST基因生物学功能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李文滨张永艳王金阳徐玲秀宋伟赵雪韩英鹏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豆二粒荚长、宽相关QTL间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并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和与环境(QTL-by-environment,QE)的互作效应。【方法】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对2006—2010年连续5年一个地点的大豆二粒荚长、宽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检测到8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长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27.2%,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0.19%;6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宽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16.27%,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2.18%。9对影响二粒荚长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9.02%;8对影响二粒荚宽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8.81%。【结论】上位效应和环境效应在二粒荚长、宽性状的遗传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考虑对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和上位性QTL,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聚合。
杨振裴宇峰谢圣男刘春燕蒋洪蔚韩雪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混合线性模型
航天大豆新品种合农65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15年
近些年来,随着航天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航天育种也随之得到了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一直致力于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2次大豆航天搭载试验,对大豆航天育种理论与技术进行探讨,经过多年地面连续选择,育成了高产大豆新品种合农65号,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推广前景广阔。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郑伟刘成贵刘秀芝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刘忠堂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李忠财
关键词:诱变育种技术航天科技大豆栽培选育航天育种
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育成大豆品种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
郭小红王兴才孟田张惠君敖雪王海英谢甫绨
关键词:大豆形态性状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的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韩粉霞韩广振孙君明张金巍于绍轩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菌核病抗性鉴定
不同地域和寄主来源的核盘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解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32个核盘菌分离物进行分析,1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06个位点。其中,引物AF377908-1/AF377908-2和AF377922-1/AF377922-2的等位变异数目最多,高达8个,而引物AF377903-1/AF377903-2和AF377925-1/AF377925-2的等位变异数目最少,为2个。17个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平均值为0.56,引物AF377922-1/AF377922-2的PIC最高,为0.78。聚类分析显示,32个核盘菌分离物可划分为5个组群,来自同一地区的大部分核盘菌分离物聚在相同或相近的组内,表明核盘菌群体内的SSR遗传背景基本一致,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大。
韩广振韩粉霞孙君明于绍轩张金巍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核盘菌进化SSR标记
牡豆8号祖先亲本追溯及遗传解析被引量:9
2015年
牡豆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具有高产、抗旱、优质等特点,受到农民的欢迎。本文通过对其亲本进行追溯,建立系谱树,分析其亲本的地理来源及核遗传贡献率,揭示其遗传基础,为大豆育种亲本的选择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牡豆8号属于四粒黄细胞质家族,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5501-3→绥农3号→绥农4号→绥农8号→垦农19→牡豆8号。核基因由祖先亲本农大4840、克山四粒荚、小粒豆9号、十胜长叶、Amsoy、四粒黄、金元、白眉、永丰豆、小粒黄、黄-中-中20和佳木斯秃夹子共同提供,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25.00%、15.23%、12.50%、12.50%、7.81%、7.28%、7.28%、5.96%、3.13%、2.34%、0.78%和0.20%;选择亲本时,母本往往选择在当地有广泛适应性的主栽品种,而父本则选择融入地理远缘基因和生态远缘基因的桥梁亲本;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仍然是限制大豆育种进展的瓶颈问题。
白艳凤王玉莲王燕平宗春美孙晓环齐玉鑫杜维广任海祥姜龙王晓梅
关键词:大豆
磷酸二铵用量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2015年
为了明确磷酸二铵施用量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选择黑龙江省1985—2005年育成的5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试材,设置了0mg/kg、150mg/kg、300mg/kg(表示每公斤土中磷酸二铵施用量,下同)3个施肥水平,分析参试品种的光合指标与产量结果。结果表明,在3种施肥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单株叶面积、叶色值和单株粒重均存在差异,并且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1985—2005年育成品种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光合速率、单株叶面积、叶色值和单株粒重均呈现线性增加趋势,所不同的是新品种增加的多些,老品种增加的少些,即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替,黑龙江省新近育成品种较老品种具有更高的需肥性。
郑伟刘秀芝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刘忠堂李忠财
关键词:磷酸二铵光合特性
钼肥对鲜食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
2015年
为了明确钼肥对鲜食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选用鲜食大豆品种日本青(A1)、抚鲜3号(A2)、辽鲜1号(A3)、沈鲜3号(A4)、台292(A5)等4个鲜食大豆品种,在R6至R7期测定四种不同施钼处理下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指标,考察施钼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施钼增加了鲜食大豆的三粒荚数、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及鲜荚产量,但降低标准荚数,对鲜食大豆鲜荚的长、宽影响不大;施钼提高鲜食大豆蛋白质含量,而对脂肪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试验同时表明鲜食大豆的适口性是由品质性状决定,鲜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硬度呈正相关,脂肪含量与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与甜味呈正相关。
董友魁杨爱寻赵洋刘德恒韩艳红唐红丽付连舜
关键词:钼肥鲜食大豆
混合药剂吸湿回干技术对盐碱胁迫大豆苗期植株K^+、Ca^(2+)和Na^+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明确不同处理对大豆苗期耐盐碱能力的影响,对大豆种子采取引发剂处理、水处理和未处理三种处理方式,研究了盐碱胁迫下苗期植株K^+、Ca^(2+)和Na^+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引发剂处理的苗期植株,在盐碱胁迫下其地上部和地下部Na^+、K^+和Ca^(2+)含量均高于未处理和水处理;引发剂处理的TSK,Na最高,而其TSCa,Na高于水处理,低于未处理。通过混合药剂吸湿回干技术处理,可以增强大豆种子的抗盐碱性,为解决大豆耐盐碱能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戴凌燕李建英殷奎德李存杰彭雪琦朱洪德
关键词:大豆苗期盐碱胁迫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