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5B02)

作品数:72 被引量:428H指数:12
相关作者:曹立勇程式华刘凯游艾青胡运高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4篇水稻
  • 28篇杂交
  • 16篇选育
  • 13篇基因
  • 12篇杂交稻
  • 11篇性状
  • 11篇杂交水稻
  • 11篇栽培
  • 11篇高产
  • 10篇栽培技术
  • 7篇两系杂交
  • 6篇粳稻
  • 5篇稻瘟
  • 5篇稻瘟病
  • 5篇杂交中稻
  • 5篇中稻
  • 5篇瘟病
  • 5篇分子标记
  • 4篇选育及栽培技...
  • 4篇杂交稻新组合

机构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湖北省农业科...
  • 1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0篇黑龙江八一农...
  • 10篇浙江省农业科...
  • 6篇黑龙江省农业...
  • 6篇黑龙江农业经...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4篇中国水稻研究...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5篇曹立勇
  • 13篇游艾青
  • 13篇程式华
  • 13篇刘凯
  • 12篇胡运高
  • 11篇杨国才
  • 11篇杨国涛
  • 10篇张迎信
  • 10篇周雷
  • 10篇李三和
  • 10篇王建军
  • 10篇陈志军
  • 9篇占小登
  • 9篇胡刚
  • 9篇徐正进
  • 8篇沈希宏
  • 7篇王林友
  • 7篇范存留
  • 6篇张礼霞
  • 6篇满丽莉

传媒

  • 7篇湖北农业科学
  • 6篇中国水稻科学
  • 6篇杂交水稻
  • 5篇浙江农业科学
  • 4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核农学报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作物杂志
  • 3篇中国稻米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7篇2016
  • 16篇2015
  • 15篇2014
  • 11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cICE1基因表达模式及调控转基因水稻抗冷通路研究
2013年
以大白菜幼苗和水稻T1代转BcICE1基因株系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研究BcICE1基因表达模式、水稻转基因株系中BcICE1基因的遗传及冷反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BcICE1基因在大白菜的根、茎、叶中为组成型表达,其中茎和叶的表达量较强;BcICE1基因的表达水平能被冷、ABA和NaCl处理所上调,但不被脱水处理上调。卡方测验表明,水稻转基因T1代潮霉素抗性发生了3:1分离模式。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3个抗冷转基因株系中BcICE1基因均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正常表达。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冷胁迫下,BcICE1基因的超表达对水稻的OsDREB1F基因影响较大,表明BcICE1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抗寒性的影响依赖OsDERB1冷反应通路。
向殿军满丽莉王丽娜张娣殷奎德宋群雁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冷胁迫冷诱导基因
高产优质杂交稻天优80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被引量:1
2015年
天优8012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于201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于萍程式华张迎信曹立勇陈代波占小登
关键词:杂交稻栽培技术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育种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黑龙江省优质大米的主要产区,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深入研究本地区近年来的育种水平变化,对于本区域水稻育种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哈尔滨试验站2006-2013年水稻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的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育种的主要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产量呈连年增加趋势,其增产取决于株高增加,生育期延长,穗变大,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抗冷能力增强;但分蘖数略有减少。今后育种实践中应该注意维持适当的株高、穗粒数和生育期,同时要保证足够的分蘖数。
姜树坤张凤鸣白良明孙世臣王彤彤丁国华姜辉洛育夏天舒张喜娟
关键词:粳稻育种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39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较野生型分别降低了12.0%、22.3%、18.5%和27.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类囊体数量明显减少,基粒垛叠方向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粳稻日本晴杂交构建的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至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约71.8kb的区域内。对该区间包含的15个ORFs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叶绿素酸酯氧化酶1(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 1)的基因OsCAO1的第8外显子发生了两个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94和396位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分别突变为组氨酸和谷氨酸,推测该突变基因是一个OsCAO1功能丧失的新等位基因。
董青张迎信张振华周全秦亚芝王宏程式华曹立勇沈希宏
关键词:水稻突变体基因定位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水稻株系被引量:23
2011年
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亲本材料18113携有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导入亚种间恢复系H705和优质恢复系H706。利用EST标记C189检测目的基因,在18113/H705F3和18113/H706F3株系中,分别获得71和52份携有Xa23纯合基因型恢复系。采用水稻白叶枯病Ⅳ型小种代表菌株浙173进行剪叶接种,分别鉴定出61和44份抗病株系,它们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准确率分别为85.92%和84.61%。研究结果表明,C189是检测Xa23基因的有效分子标记之一,不过,其假阳性的几率高于理论交换率的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范宏环王林友张礼霞于新王曦金庆生王建军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生菜低温胁迫转录因子LsICE1的克隆、特征分析及其转化水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克隆生菜(Lactuca sativa L.)低温胁迫转录因子LsICE1,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超表达LsICE1基因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生菜LsICE1基因保守区域,再通过SON-PCR技术获得LsICE1基因的5′端和3′端,拼接得到全长的cDNA。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研究LsICE1的低温表达模式。最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进行遗传转化。通过比较低温处理后对照和转基因株系的存活率和生理指标,鉴定超表达LsICE1基因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调控作用。【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拼接后的cDNA片段长1 622 bp,包含一个1 497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8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LsICE1,GenBank登录号为HQ848932。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LsICE1基因是冷诱导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LsICE1蛋白与葡萄的ICE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枝。PCR和RT-PCR分子检测证明,LsICE1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超表达LsICE1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存活率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积累速率明显下降。【结论】首次从生菜中克隆了低温胁迫转录因子LsICE1,超表达LsICE1基因水稻株系提高了抗低温胁迫能力。
向殿军殷奎德满丽莉徐正进
关键词:生菜水稻基因克隆
利用InDel标记鉴定浙优系列杂交稻籼粳属性和预测杂种优势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6rtion/Deletion,InDe1)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1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1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 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1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1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_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_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_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 3。(3)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1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
王林友张礼霞勾晓霞范宏环金庆生王建军
关键词:水稻INDEL分子标记杂种优势籼粳交
粳稻超高产新品种松粳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13年
松粳1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1999年以松97—98为母本,东农v4为父本,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7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决选后暂定名松06—308,2008~2009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2010年进入生产试验,同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松粳15。2012年9月24日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的现场鉴评和验收,2013年2月15日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
武洪涛闫平牟凤臣于艳敏张书利
关键词:系谱法选育超高产栽培
大白菜低温胁迫转录因子BcICE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本研究采用RT-PCR结合SON-PCR技术从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中分离了BcICE1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902162)。该基因全长1591bp,含有一个1494bp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该蛋白C端含有一个典型的bHLH结构域,与其他植物的ICE1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表明,BcICE1蛋白与盐芥和山嵛菜的bHLH蛋白处在同一进化分枝。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BcICE1基因是冷诱导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所构建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实现了BcICE1基因在原核系统的特异性表达。
向殿军殷奎德满丽莉陈温福赵明辉徐正进
关键词:大白菜
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籼粳杂交稻与粳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比较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数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
桂君梅王林友范小娟祁永斌张礼霞范宏环金庆生王建军
关键词:水稻INDEL分子标记杂种优势籼粳杂交稻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