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S058)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陈业新焦存超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道光
  • 1篇等级化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史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应对
  • 1篇社会治理
  • 1篇史料
  • 1篇水旱
  • 1篇水源
  • 1篇内史
  • 1篇外史
  • 1篇历史时期
  • 1篇明清
  • 1篇明清时期
  • 1篇黄河
  • 1篇兼及
  • 1篇古代历史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陈业新
  • 1篇焦存超

传媒

  • 2篇安徽史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清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960年代以来有关水旱灾害史料等级化工作进展及其述评被引量:5
2017年
灾害史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记载历史灾害的文字材料加以等级量化,从而对历史灾害规模的大小、影响的轻重等做出基本的判断。1960年代以来,气象、地理、水利、灾害、历史学界的诸多成果,或从历史气候干湿研究的角度,或从历史灾害情状研究的视角,就历史水旱灾害文献的等级量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将1960年代以来学界有关水旱灾害史料等级量化的探索工作分为1960年代的初始尝试、1970—1980年代的全面探索、1990年代以降的多元探讨等3个阶段,分别加以梳理、概括。通过整理,我们不难看出,迄及今日,学界有关旱涝史料的等级量化探究,具有所据要素多元、采用方法多样、规定不一、级则和名称相异等显著特征。我们对相关方法及其规定的优长和不足,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提出了些许意见。希望这一梳理在明示学术发展脉络的同时,能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深化历史灾害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陈业新
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被引量:11
2013年
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源之议,但因事艰工巨,终而无果。肥水水道在北魏以后湮塞。龙穴山水从唐代开始,即为芍陂重要水源,惟因其水量有限,加之所经地区民人"决为沟渠"等行为的影响,其来水难以保证芍陂的蓄水和灌溉需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唐宋以来芍陂生态负向变迁的趋势。芍陂水源变化与历史时期地方豪族占陂为田并导致陂塘的萎缩,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水源的日益衰微导致陂塘蓄水不足,给豪势之家占陂为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芍陂衰微的根本原因。
陈业新
关键词:古代历史
深化灾害史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前的灾害史研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显著者就是因研究主体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而形成的灾害内、外史研究的分离,并由此衍生出诸多不足。深化灾害史研究,首先是全面搜求、整理历史灾害文献,并按照现代灾害学研究要求,对之予以合理的数字化处理;以此为基础,内、外史研究相结合,对历史灾害进行多重指向的整体式研究;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加强合作,有机融合,汲取彼此研究方法、手段,对历史灾害开展交叉研究;最后是研究内容的拓展与主题的深度挖掘,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灾害与社会等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陈业新
关键词:内史外史灾害史
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黄泛之灾与社会应对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8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面对这场近200年来罕见之灾,社会上下各有应对。道光帝自灾害发生之日起,就对水情、灾情予以关注,谕令河督、豫抚伺机堵口,并通过济民粮物、以工代赈、蠲免税赋等手段,赈恤灾民。河督、豫抚和皖抚等官员,虽从其职守出发,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然而受专制制度的制约和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影响,其行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且迟缓、低效;与应对洪患本身相比,朝廷和各级官吏更为关切的是,灾民潜在的对政府统治的威胁。因此,有关应对基本着眼于安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制度。另外,受长期灾荒、区域社会发展滞缓的掣肘,除个别地方外,泛区内士绅阶层缺乏足够的参与社会事务能力,在应对灾害方面,没有起到引人关注的作用。
陈业新
关键词:道光黄河社会应对
阻源与占垦:明清时期芍陂水利生态及其治理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明清时期,芍陂水利生态问题突出。从明正统间伊始,中经成化、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直至清末,芍陂单一且式微的水源频遭阻截,复以水道淤塞,陂源日枯;民间乘隙占垦涸出陂面,陂面萎缩,及迄万历初,陂塘"种而田者十之七,塘而水者十之三"。此后,贪顽占垦依旧。针对上述问题,明清以知州为主的各级吏员也曾采取了诸如拆坝裕源、驱逐占垦等治理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区域水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殊性、行政区划导致的权力分割、传统社会水资源权属不清、陂塘"公地"性质等主客观之故,加之治理滞缓、不力和不彻底,总的说来,其效果具有阶段、暂时和有限性之弊。因此,明清时期芍陂水利生态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陂塘蓄水及灌溉能力大为下降,水旱灾多发,直接影响了寿州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陈业新
关键词:社会治理
焦陂塘兴废考——兼及焦陂镇
2015年
焦陂在历史文献中有焦陵陂、燋丘、椒陂等多种称谓。其最早可能兴建于三国正始年间,中经唐柳宝积和宋欧阳修、苏轼的几度修治,灌溉和交通功能在北宋时达到最佳,从而带动了位于陂塘之侧焦陂镇的繁荣。此后,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焦陂塘在清初时基本废弃,焦陂古镇也因此衰落。
焦存超陈业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