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1C33026)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朱烨朱科军俞伟杨何登伟刘飞俊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治疗
  • 2篇固定术
  • 1篇胸腰椎
  • 1篇胸椎
  • 1篇腰椎
  • 1篇预后
  • 1篇植骨
  • 1篇疏松性
  • 1篇前路
  • 1篇前路病灶清除
  • 1篇全文数据
  • 1篇全文数据库
  • 1篇椎体
  • 1篇椎体后凸
  • 1篇椎体后凸成形
  • 1篇椎体后凸成形...
  • 1篇自体
  • 1篇自体骨
  • 1篇自体骨植骨

机构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3篇何登伟
  • 3篇俞伟杨
  • 3篇朱科军
  • 3篇朱烨
  • 2篇刘飞俊
  • 1篇吴立军
  • 1篇盛孝永
  • 1篇黄文君
  • 1篇吴忠伟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脊柱化脓性感染在骨外科不常见,所以对该病的诊治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从而为指导临床脊柱化脓性感染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例脊柱化脓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白细胞水平(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和后凸角、胸背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所有数据结果 通过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70 min,平均(105.4±37.5)min。植骨融合时间2-9个月,平均(4.7±2.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血WBC、ESR和CRP水平均较术前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患者后凸角显著减小,胸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治疗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 呈阳性,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36.8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6.31%)。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有效的方法 ,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俞伟杨何登伟朱科军刘飞俊吴忠伟朱烨
关键词:钛板内固定术预后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联合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43例年龄大于65岁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椎节段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进行疗效评价,摄x线片评估Cobb后凸角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4-59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2.9±0.8)、(1.4±1.2)分,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0.9±0.6)、(0.4±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29.2%±8.1%、14.6%±8.4%,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17.9%±4.7%、8.1%±5.0%;Cobb角: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7.7°±4.5°、10.4°±4.7°,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3.0°±5.8°、4.7°±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1例发生邻椎骨折,2例发生伤椎再骨折。结论对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对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更加有效地矫正畸形、缓解疼痛症状、维持伤椎高度及恢复脊柱稳定。
何登伟盛孝永朱烨俞伟杨刘飞俊黄文君朱科军吴立军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骨折固定术
Van Neck病6例总结被引量:3
2012年
VanNeck病是一种发生于坐骨耻骨结合处的骨骺病,于1924年由VanNeck首先确认,并提供了病理诊断,故后人以其名字命名该病。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国内报告病例42例.所以该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有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何登伟俞伟杨朱烨朱科军
关键词:全文数据库病理诊断报告病例骨结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