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7-008)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庆良郭一令程海翔钟卉元胡凯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污泥
  • 3篇污水
  • 2篇污染
  • 2篇二级出水
  • 2篇出水
  • 1篇氮去除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回灌
  • 1篇调蓄
  • 1篇调蓄池
  • 1篇堆肥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工艺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消化
  • 1篇油脂
  • 1篇油脂生产
  • 1篇有机物
  • 1篇雨洪
  • 1篇雨洪控制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衢州学院
  • 2篇青岛理工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城市水资源开...
  • 1篇衢州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赵庆良
  • 2篇钟卉元
  • 2篇郭一令
  • 2篇程海翔
  • 1篇王丽娜
  • 1篇王晗
  • 1篇王韶华
  • 1篇王琨
  • 1篇田光明
  • 1篇伏小勇
  • 1篇邱微
  • 1篇魏亮亮
  • 1篇夏四清
  • 1篇李伟光
  • 1篇柳成才
  • 1篇薛爽
  • 1篇贾婷
  • 1篇吴东雷
  • 1篇王经盛
  • 1篇苗礼娟

传媒

  • 3篇给水排水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温和C/N对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氮去除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在流量为40 L/d、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以碎石为填料,结合小试实验研究了温度和COD/NH4+-N(C/N)对AO型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处理人工生活污水中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水温和C/N的升高,首先系统对NH4+-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7.3℃、C/N为5时,系统对NH4+-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1%;其次系统反硝化率逐渐升高,当水温为8.2℃、C/N为6时,反硝化率达到了95.4%;此外,系统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对T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8.2℃、C/N为6时,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达到49.91%。在厌氧阶段,系统TN的去除主要靠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氮脱除,并且存在中间产物积累;进入好氧阶段,系统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只是氮素形态的转化,并未从系统中脱氮。
郭一令王晗王森周五一
关键词:污水土地处理脱氮
化学生物絮凝处理生活污水优化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复合聚硅酸镁盐絮凝剂(CSM),探讨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影响因素及最佳运行条件,考察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pH、水温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污水水温为14~16℃情况下,化学-絮凝工艺最佳运行条件为:污泥活化时间2.0 h,MLSS/COD=1.5~2.0,曝气强度为0.04 m3.h-1,反应时间为40 min,絮凝剂投量为60 mg.L-1。在利用CSM为絮凝剂的条件下,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原水pH适应范围较宽。原水水温对SS和PO43--P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而COD和NH4+-N的去除率则随着水温的下降而下降。
郭旋李伟光田文德
关键词:生活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工艺
剩余污泥超声强化预处理及其厌氧消化效果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超声预处理方法破解剩余污泥,考查污泥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及后续厌氧消化的性能。在3种不同超声波电功率密度下破解污泥,并对超声波电功率密度1.5W/mL、超声30min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溶解性COD随着超声时间和超声波电功率密度的增加而线性上升.当超声波电功率密度分别为0.8和1.5W/mL、作用30min后,污泥溶解性COD是原泥的4.7倍和6.0倍.超声后污泥的pH值和碱度均有下降,同时污泥溶液的颗粒尺寸减小.超声污泥经厌氧消化后总COD去除率较对照组上升了13.5%.在5%污泥投配率下,超声组反应器在10d内即达到稳定产气状态,超声污泥的平均日产气量提高了57.9%.
胡凯赵庆良苗礼娟王琨邱微
关键词:剩余污泥超声处理污泥破解厌氧消化
曝气对栅藻(Desmodesmus sp.CHX1)细胞生长和油脂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在自制生物反应器内,考察了曝气对培养于BG-11培养液中的栅藻(Desmodesmus sp.CHX1)细胞生长、叶绿素积累和油脂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能显著促进藻细胞生长、增加细胞内叶绿素(a+b)含量和油脂产量,当曝气量为160L/h时达到最大。培养7d后,栅藻细胞的生物质浓度、叶绿素(a+b)含量和油脂产率分别达到7.26g/L、60.5mg/L和128.7mg/(L·d),显著高于不曝气对照的0.47g/L、2.81mg/L、39.9 mg/(L·d)。由此说明在微藻培养过程中,曝气利于栅藻细胞生长、叶绿素积累和油脂生产,这为强化栅藻细胞生长和油脂生产提供了一种途径。
程海翔邵瑜李建辉徐天有田光明
关键词:曝气生物反应器油脂生产
城市污泥及其焚烧灰混合料烧结陶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实验考察了直接利用城市污泥及其焚烧灰作为原料,采用2步烧结法工艺,烧结制取陶粒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工艺条件和物料配比对陶粒产品的吸水率和密度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城市污泥及其焚烧灰可以直接用于烧结制取陶粒。在物料配比为(1∶1-2∶1)和烧制条件(900-1 050℃)下焙烧5-20 min,可以获取不同性能的陶粒产品(吸水率为45.32%-4.11%、密度为1.67-0.84 g/cm3)。物相分析进一步表明,1 050℃是污泥灰物相发生变化的主反应温度。这为实现采用一种原料源(污泥及其污泥灰渣)制备陶粒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提供了尝试。
程海翔周海李建辉张辉
关键词:污泥焚烧灰陶粒
不同模式雨水调蓄池提升排水系统雨洪控制效果的模拟评估被引量:2
2012年
在城市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中,雨水调蓄池的应用越来越多。以BT市某住宅区的雨水系统为算例,通过SWMM模型模拟雨水系统增加雨水调蓄池后的水力状况。结果表明,雨水调蓄池对于下游管段的设计流量削减能起到直接作用,有效提高区域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雨水调蓄池的体积设置需适当,体积过大反而会造成逆流。对于全方位控制雨水洪流的目标而言,小体积、分散式的多调蓄池模式比大体积、集中式的单调蓄池模式更有效果。
刘鹏王经盛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SWMM雨水调蓄池雨洪控制
小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我国小城镇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不同地区的条件和需求,重点研发了适宜于寒冷小城镇、多产业型小城镇、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农业型小城镇、水网小城镇水污染控制和小城镇污水处理装备化关键技术,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进行工程示范,形成了适合于我国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若干关键技术和技术支撑体系。
赵庆良王广智夏四清郭一令张怀宇周松吴东雷
关键词:小城镇污水处理水专项
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XAD-8/XAD-4树脂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分为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研究其对PVDF超滤膜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DOM对超滤膜污染的顺序为疏水性有机物>过渡性亲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二级出水的五种组分中,重均分子量(Mw)呈现出HPO-A>TPI-A>HPO-N>HPI>TPI-N的趋势,说明分子量大小与膜污染成正比。有机物对膜的污染程度和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相关性不大。反洗对超滤膜去除有机污染的效果良好,特别是NaOH+NaClO的混合反洗水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能够使膜的比通量恢复率达到58%。
钟卉元赵庆良
关键词:超滤膜膜污染溶解性有机物
高寒地区冬季污泥快速堆肥中试试验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为高寒地区露天污泥发酵提供参考。[方法]以城市污水厂的脱水污泥为材料,将其与碳源、调理剂、疏松剂等按不同比例配合,在冬季室外环境温度-15~-3℃条件下进行高温堆肥快速稳定中试试验,测定试验期间堆体温度及含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堆肥4~6d后,堆温迅速上升至50℃,污泥稳定处理所需时间为10d左右;经过堆肥处理,污泥减量49.5%~58.6%,含水率小于40%,无臭,便于运输。[结论]采用高温堆肥快速稳定化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泥是可行的。
伏小勇杜丽娜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泥高寒地区堆肥
二级出水经地下水回灌后的梯级利用及安全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在研究了污水厂二级出水经土壤含水层处理(SAT)以及在农业灌溉、工业冷却水等回用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工地下水回灌所得再生水作为回用水源,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冷却水的再生水梯级利用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将SAT土壤柱1.5 m处出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水源,可使冷却水系统的腐蚀速率较使用二级出水时低3/4,结垢量减少55.1%,且结垢物的结构致密、厚度变薄。将SAT土壤柱1.5 m处出水作为农业灌溉水源时,可使化学致癌风险较单独使用二级出水时低1个数量级,躯体毒害物致癌风险明显降低。
魏亮亮赵庆良薛爽张金娜王丽娜王韶华钟卉元贾婷柳成才
关键词:二级出水人工地下水回灌梯级利用健康风险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