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09050600630903)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红星马辛甄文凤王玉平裴昱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精神分裂症患...
  • 3篇精神疾病
  • 3篇疾病
  • 3篇分裂症
  • 2篇生物学
  • 2篇精神疾病患者
  • 2篇患者攻击行为
  • 2篇疾病患者
  • 2篇暴力行为
  • 2篇病患
  • 1篇心理
  • 1篇心理伤害
  • 1篇凶杀
  • 1篇凶杀行为
  • 1篇诱发电位
  • 1篇神经生物学
  • 1篇生物体
  • 1篇生物学机制
  • 1篇随访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作者

  • 5篇王红星
  • 4篇马辛
  • 4篇甄文凤
  • 2篇王玉平
  • 1篇黄朝阳
  • 1篇石川
  • 1篇陈斌
  • 1篇毛薇
  • 1篇蔡焯基
  • 1篇巩凤芹
  • 1篇裴昱
  • 1篇韩春玉

传媒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伴有凶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感觉门控P50的随访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随访分析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变化。方法采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对25例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7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50检测和比较,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个月后,有11例患者完成了P50随访,同时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入组未用药时和随访3个月时的S2-P50波幅均较高(P<0.01),S2/S1比值均较大(P<0.01),S1-S2差值(P<0.05)和100(1-S2/S1)值均较小(P<0.01)。患者组P50波幅、潜伏期和P50抑制指标在入组时和3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入组时相比,3个月时患者组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以及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攻击等6个症状群得分降低(P<0.05)。③患者组在入组时和3个月时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等P50抑制指标与病程、PANSS各指标均无相关(P>0.05)。结论伴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存在异常,且P50抑制指标可能是该人群的素质指标。
王红星马辛甄文凤王玉平毛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感觉门控P50
具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缓解阶段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初步分析事件相关电位N270在具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缓解阶段中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颜色匹配和冲突的图片刺激对随机呈现给受试者。应用美国EGI256导联高密度脑电仪器记录24例具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在颜色匹配和冲突图片刺激下的事件相关电位,并收集受试者在判断每对刺激的颜色是否匹配时所作出相应按键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1)无论在颜色匹配还是颜色冲突时,患者组和对照组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匹配:患者组(774.17±231.25)ms,对照组(642.28±185.56)ms,t=2.206,P=0.032;冲突:患者组(835.35±246.79)ms,对照组(681.19±207.87)ms,t=2.369,P=0.022]。患者组和对照组在颜色冲突状态下的反应时均长于颜色匹配状态的反应时(P〈0.05)。(2)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F3、F4、C3、C4、Fz、Cz脑区的N270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F3、F4、C3、Fz、Cz脑区的N270差异曲线的波幅降低(P〈0.05),F3、F4、C3、C4、Fz、Cz脑区的潜伏期延长(P〈0.05)。结论具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缓解阶段对冲突信息的加工过程存在损害,可用N270来监测和评价。
王红星王玉平马辛甄文凤
关键词:诱发电位暴力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0年
攻击行为是对其他个体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暴力(violence)是攻击的极端形式,是给别人造成身体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攻击行为.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暴力行为[1].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均与遗传有关[2-3].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研究对其生物学机制的探索和临床干预有重要意义,现对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裴昱王红星马辛
关键词:相关基因精神疾病患者心理伤害生物学机制临床干预
具有违法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分析具有违法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特征。方法应用自制相关量表收集300例具有违法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精神疾病状况、违法情况、司法鉴定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人口学特征方面:男女比例为5.1∶1,违法时的平均年龄(36.47±11.66)岁,单身者200例(66.7%),初中及以下学历208例(69.3%);职业方面:无业124例(41.3%)、农民115例(38.3%)。②发病诱因方面:130例(43.3%)精神疾病患者本次实施违法行为时存在诱因,其中,应激因素104例(80.0%)。③诊断及鉴定结果依次为:精神分裂症135例(45.0%),精神发育迟滞39例(13.0%),人格障碍20例(6.7%),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9例(6.3%),癫痫性精神障碍16例(5.4%);鉴定结论中无责任能力者127例(42.3%),部分责任能力者105例(35.0%),完全责任能力者68例(22.7%)。④违法行为的出现频率依次是:行凶殴打他人致伤82例(27.3%),杀人44例(14.7%),扰乱公共秩序42例(14.0%),盗窃34例(11.3%)。其中,44例精神疾病患者杀认识人的比例(包括父母亲、爱人、子女、邻居、朋友以及熟人)高于陌生人的比例(86.4%vs13.6%),其中应用刀制工具致人死亡者最多为61.4%。该人群既往发生过违法行为的患者为23.3%。⑤导致违法行为的直接原因有妄想101例(33.7%),幻觉15例(5.0%),生活应激事件36例(12.0%),现实动机100例(33.3%)。结论男性、青壮年、单身、文化程度低、无业、低收入、社会地位低、既往发生过违法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是发生违法行为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早期判断和预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潜在的违法行为。
陈斌王红星巩凤芹甄文凤黄朝阳韩春玉石川蔡焯基
关键词:违法行为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1年
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造成严重伤害乃至危及生命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研究显示,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其攻击行为的大脑基础.
甄文凤王红星马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生物学暴力行为精神疾病生物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