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WW037)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彭青龙刘云溪罗昊徐阳子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小说
  • 3篇澳大利亚文学
  • 2篇文学批评
  • 2篇文学研究
  • 2篇伦理
  • 2篇彼得·凯里
  • 2篇长篇
  • 2篇长篇小说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迪斯
  • 1篇学术史
  • 1篇耶稣
  • 1篇伊莉莎
  • 1篇意识形态批判
  • 1篇战争
  • 1篇殖民主义
  • 1篇人类命运
  • 1篇人性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彭青龙
  • 2篇刘云溪
  • 1篇徐阳子
  • 1篇罗昊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学刊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学术界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外语教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维度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学共同体是当代普遍且重要的存在形式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照文学创作,阐述国际视域下文学共同体构建的迫切性,同时强调中国文学主体性的重要性,并探讨文学共同体的构建思维,以此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维度。
刘云溪
关键词:共同体世界文学文学研究
超越二元、以人为本——解读彼得·凯里小说文本中的伦理思想被引量:4
2015年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两部伦理主题小说《幸福》和《偷窃一个爱情故事》颠覆了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传统道德思维模式,蕴含着超越二元、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面对着强大的社会制度,小说中的人物陷入了种种困境而难以自拔,迷失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抉择,在善恶两级的滑动和反复中,异化成既非圣洁天使,也非十足恶魔的精神分裂者,彰显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以及道德主体身份构建的艰辛,主人公最终回归道德高地,体现了作者宽厚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
彭青龙
关键词:彼得·凯里道德伦理
Empathetic Personification of William Thornhill in The Secret River
2018年
Through a detailed text examination,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albeit Kate Grenville'sThe Secret River is dedicated to interrogate white actions in the colonial past and expects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in Australia, it engages sympathy of readers through the empathetic personification of the protagonist William Thornhill,who is subtly positioned as a victim forced into morally dubious actions by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 The wrongdoing of the white settlers is normalized in a western conception of possessive logic,the plight of the Aborigines authentically diluted and minimized. This paper thus concludes that The Secret River is another white attempt to legitimize dispossession of the Indigenous and a failure of engagement in the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repressing the true history will never set Australia free; acknowledging collective guilt is the only way forward.
Ma LuPeng Qinglong
关键词:PERSONIFICATIONSECRETRIVERSYMPATHYKATEGRENVILLE
向善的朝圣——《耶稣的童年》中西蒙的伦理困境与救赎被引量:2
2017年
库切新作《耶稣的童年》不仅将其对主人公伦理困境的关注焦点由前期作品中的社会成因转向个人内在道德缺失,且在更深层次上突出了唯我主义的人类畸形伦理与向善的真实不断朝圣这一救赎方案。小说实际描写了西蒙的伦理成长过程,即由最初为惯于臆想他人的唯我思想所迷惑,至此后由自身伦理反思引发的对他人的关注,最终得以尊重他人主体性,不断趋近善的真实。
罗昊彭青龙
关键词:伦理爱欲
新世纪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趋向被引量:4
2014年
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在新世纪进入深化阶段后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集中型趋向,一是运用多元文化理论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小说文本进行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阐释和评价,二是梳理和分析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挖掘其理论指导意义。实用批评和理论批评的成果彰显出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文学的智慧和独到见解。
彭青龙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文学批评
战争与爱情的澳式书写——解读理查德·弗拉纳根长篇小说《曲径通北》被引量:1
2017年
《曲径通北》是一部有关澳大利亚二战记忆的小说,书中所述澳军战俘被日军奴役修建泰缅铁路的经历堪称澳大利亚历史中最残忍的章节之一。本文认为,理查德·弗拉纳根抓住澳大利亚民族记忆的核心,以战争与爱情为主题,深刻透析生命个体在生死存亡状态下的人性抉择,拷问游离于灵与肉、善与恶和爱与恨之间的复杂人性,表达出作家谴责暴力与战争、向往爱情与和平的诉求及人文情怀。
徐阳子彭青龙
关键词:战争爱情人性
伊迪斯三部曲——弗兰克·穆尔豪斯“间断叙述”巅峰之作
2013年
2011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弗兰克·穆尔豪斯(Frank Moorhouse,1938-)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冷光》(Cold Light)出版,至此,与《盛大的日子》(Grand Days,1993)和《黑暗的宫殿》(Dark Palace,2000)构成的“伊迪斯三部曲”正式完成。这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重大成就,显示出穆尔豪斯非凡的文学才华。三部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分别摘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昆士兰文学奖和南澳节日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奠定了作者在澳大利亚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彭青龙
关键词:穆尔小说出版著名作家长篇小说
澳大利亚现代文学与批评——与伊莉莎白·韦伯的访谈被引量:3
2013年
伊丽莎白·韦伯(Elizabeth Webby,1942~),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文学首席教授,担任《南风》(Southerly)杂志主编12年。因在澳大利亚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和"世纪勋章",是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韦伯在学术界十分活跃,著述颇丰,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中由她主编的《澳大利亚文学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Literature)(2000)一书是研究澳大利亚文学史的重要著作,在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201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彭青龙应邀在悉尼大学访学,就澳大利亚现代文学与批评、文学传统、文学理论、女性创作、土著文学和研究趋势等专题与韦伯教授做了一次访谈。她认为澳大利亚后现代主义模式的独特性在于不过分强调极端化的叙述技巧,而是采用多元的艺术手法表现澳大利亚现代生活。澳大利亚现代文学批评存在跟风现象,但在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传媒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有国际重大影响的理论家。她提倡从体裁、语言和其他多种视角及理论来理解文学作品,主张开展更多针对非虚构作品的研究。
彭青龙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现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家伊莉莎后现代主义
论《“凯利帮”真史》的界面张力被引量:1
2013年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描写了澳大利亚历史上一个"罗宾汉"式的故事。作者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一反传统,将主人公内德·凯利刻画成一个有情有义的民族英雄,而非残暴成性的盗贼和杀人犯,彻底颠覆了其在民族记忆中的传统形象,使文本充满传统与现代、柔情与残忍、真实与虚构的界面张力。本文从人物、情节和叙事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论述小说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张力、情感张力和叙事张力及其形成动因,揭示界面张力生成机制所折射出的文学创作思想--重新审视殖民历史,建构新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
彭青龙
关键词:彼得·凯里
论《爱孩子的男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2018年
斯特德《爱孩子的男人》表面上讲述了主人公萨姆·波利特几经奋斗却梦想破灭的人生故事,实际上对当时西方世界的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即美国梦、殖民主义和法西斯,提出系统性的批判。作者将主人公日常生活和命运沉浮,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政治跌宕起伏的走向相联系,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政治洞见、深刻的心理观察和对虚假的西方意识形态戕害人性的悲悯。
刘云溪彭青龙
关键词:美国梦殖民主义法西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