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4-1)
- 作品数:8 被引量:153H指数:7
- 相关作者:刘文兆王锐李志王俊杨玉玲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配施钾肥、有机肥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3
- 2009年
- 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在施用氮磷肥条件下,配施钾肥、有机肥对黄土塬区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钾肥在灌浆前期降低了LAI、WUE、叶片水势、干物质积累量、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但在灌浆后期提高了LAI、WUE、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光合速率,且与对照间达显著差异,这说明配施钾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后期;配施钾肥可显著提高整个生育期的SPAD(叶绿素相对含量)、株高;可促进同化向籽粒的转移,使籽粒产量增加;但收获指数下降了3.2%。而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整个生育期的LAI、株高、SPAD、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WUE和水势除外)和产量,使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加,与对照、钾肥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富含钾素的黄土塬区,配施有机肥对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作用优于配施钾肥。
- 杨玉玲刘文兆王俊张益望
- 关键词:钾肥有机肥光合生理特性旱地春玉米
- 长武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深剖面分布特征比较被引量:11
- 2009年
- 通过调查取样的方法对长武塬面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作物地,果园,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在0~600cm范围深度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长武塬区小麦收获期,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春玉米地由于上年小麦收获后直到春玉米播种前土地休闲,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它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平均含水量相对较低,在0~300cm的范围内含水量分布表现为果园〉苜蓿地〉小麦地。300cm以下含水量表现为小麦地〉果园〉苜蓿地;同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剖面低湿层的位置深度也不相同,小麦地土壤水分低湿层深度较果园地和多年苜蓿地浅,土壤水分剖面形态与分布特征受利用模式影响显著。
- 武阿锋刘文兆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长期施肥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33
- 2007年
- 利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了施肥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并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引起的水分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试验期间,0—300 cm土壤水分虽在雨季得到降水补充,但是播种期的土壤贮水量仍处于亏缺状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试验处理中,100—300 cm土层作物耗水剧烈,土壤水分含量均较低。与对照相比,单施磷肥对作物利用土壤水分没有显著影响;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均促进了作物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在相同的施氮量下,施用磷肥加大了作物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10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在磷肥用量达到45 kg/hm2后不再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样的施磷条件下,作物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90 kg/hm2后,100—3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达到一个稳定的值。在同样的氮磷用量情况下,施钾对土壤水分没有显著影响。
- 王兵刘文兆党廷辉高长青李志甘卓亭
- 关键词: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土壤水分旱作农田
- 黄土塬区10m深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被引量:38
- 2008年
- 王锐刘文兆李志
- 关键词:黄土塬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长武塬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依据长武塬区1975-2005年间地下水位4个不同长度时间序列监测资料,对塬区不同地段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研究。距离塬心较近位置监测井551#和552#的地下水季节变幅分别达0.26 m和0.29 m,受降水补给明显;多年动态监测均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受年降水量先增后减和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的影响;距离塬心较远的监测井554#和555#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年际变化也各异,受降水垂直补给影响较小,与地下水埋藏较深、塬面破碎有关。针对塬区地下水变化特点,为保护有限地下水,应该加强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以补定采";同时,合理规划,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从而实现塬区地下水有效持续利用。
- 王锐刘文兆赵小鹏
- 关键词:地下水位动态特征补给
- 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光谱特征变化及其与二氧化碳日收支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根据光谱辐射仪对黄土高原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光谱反射率的连续观测数据及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冬小麦田光谱特征变化及其与CO2日收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田不同波长光谱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同一天内,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最大的波段(550nm左右、700~1050nm)表现为峰.不同生育期同一时刻,可见光波段(350~670nm)反射率变化不大,近红外波段(700~1050nm)出现较大差异,在出苗期、分蘖期和越冬期后红边位置向长波方向"红移";越冬期前出现向短波方向"蓝移"的现象;但成熟期"蓝移"现象不明显,表现为突变;其他生育时期没有观测到波谱位移.NDVI的日变化呈U型,13:00左右最低,16:00后出现较大波动,与抛物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对其地面遥感观测应选择在NDVI变化不大的13:00左右进行;整个冬小麦生长季11:00反射率及NDVI以播种后第140天为中心对称,NDVI的季节变化表现为M型,可用四次多项式拟合;在整个小麦生育期中NDVI与CO2的日收支呈极显著负相关,但正午左右的相关性稍差.
- 李双江刘志红刘文兆高桥厚裕樋口笃志桧山哲哉福岛义宏
- 关键词:光谱仪反射率NDVI
- 长武塬区大气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08年
- 通过测定长武塬区2005年降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了该区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长武塬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4δ^(18)O+1.69,其斜率和截距与全球以及我国大气降水线相比均偏小,这与研究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降水氘盈余d值4—6月份较大,大于或接近10,7—10月份则小于10;以天为时间单位采集的次降水,其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均不显著,而连续2 d长历时降水的雨量效应极显著;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值较高,夏季同位素值降低,秋季同位素值最小,这在以次降水量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 王锐刘文兆宋献方
- 关键词:氢氧同位素降水大气降水线环境效应
-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被引量:7
- 2009年
- 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利益主体情景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干旱扰动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情景主题,通过系统驱动力分析确定了情景逻辑空间,选取了表征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关键事件,运用交叉影响分析计算出由关键事件组合的情景概率。结果表明,概率最大的3种情景内涵从属于关键驱动力所确定的情景逻辑空间,并由此展开了榆中北部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2020年的3个发展情景,提出了系统向理想情景发展的决策建议。
-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刘文兆汪兴玉
- 关键词:情景分析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