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WW041)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宋学智于辉李丹丹许玉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文学
  • 4篇文学经典
  • 3篇外国文学
  • 2篇外国文学经典
  • 2篇文化
  • 2篇论争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翻译
  • 2篇翻译研究
  • 1篇代文
  • 1篇叙述学
  • 1篇学语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译家
  • 1篇译论
  • 1篇译作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材
  • 1篇争鸣

机构

  • 11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浙江越秀外国...
  • 2篇大连外国语大...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1篇宋学智
  • 2篇于辉
  • 2篇李丹丹
  • 1篇许玉婷

传媒

  • 3篇社科纵横
  • 3篇外国语文
  • 2篇中国翻译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小说评论
  • 1篇语文建设
  • 1篇学海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傅译实践之“化”浅论——以傅译《搅水女人》为例
2016年
"神似"和"化境"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通过援引二者定义,对比译界学者探其内涵的言论,我们认为"神似"和"化境"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傅译《搅水女人》与巴尔扎克法语原著进行对比,同时将傅译本和高名凯译本对比,从词语翻译、长短句翻译、风格传达三方面来展现傅译"出神入化"的魅力。
李丹丹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被引量:10
2017年
传统认识的因袭性使我们习惯在"外国文学"分类中寻找各国文学的翻译作品,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剥夺翻译文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诉求,翻译文学经典因而长期被外国文学经典遮蔽。翻译文学经典化既是翻译文本自身的艺术生命在译入语社会找到适宜生长的文化气候和土壤的结果,也是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在翻译文本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政治诗学价值的结果。没有译者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的匠心打造所完成的内部经典化,就谈不上译本形成后在译入语社会流通与传播过程中的外部经典化。我们既要看到文学的审美自律,也要看到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既要看到文化对文学经典的祛魅,也要看到它对文学审美的遮蔽。
宋学智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意识形态
经典的未来探索空间被引量:1
2014年
如果我们把1993年佛克玛在北京大学所做的题为“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的学术报告,作为引发当代我国学界对文学经典讨论的开端,至今持续了20年时间。据CNKI统计,仅从2000年至2012年,以“文学经典”为关键词来搜索,就有1095篇;以“文学经典”为主题来搜索,就有5673篇。研究较多围绕着经典性和经典化(包括去经典化和再经典化)内容,
宋学智
关键词:文学经典去经典化文化参与文学研究CNKI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化空间里的经典研究——二十年“文学经典”研究述评之一
2013年
本文力图跳出"经典性"和"经典化"的研究模式,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化为考察范围,对我国二十年来的文学经典论争进行回顾评析,继而尝试对未来经典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思考和展望。
宋学智
关键词:传统文学现代文化
傅雷翻译研究中的几次论争及思考——纪念傅雷逝世五十周年被引量:1
2016年
傅雷翻译作品并非一帆风顺地成为翻译经典,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和批评,甚至颠覆和解构;另一方面,翻译活动的特性使得翻译经典的建构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翻译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原作,因而翻译文学经典的标准不能完全以文学经典的标准相绳。傅雷翻译批评的目的应该是,从正反维度去探寻巨匠身上拥有的推助文学翻译事业更上一层台阶、促进翻译质量继续提高的着力点和关键要素;进一步,应该通过多元审美力量的博弈,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互生;并且,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空间里认识翻译,思考翻译批评自身的意义,探索翻译活动未来的向度。
宋学智
关键词:文学翻译论争
翻译经典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5
2014年
翻译活动是一种互文活动。本文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从翻译经典文本出发,试图通过对其微观互文性特征与宏观互文性特征的讨论,揭示翻译经典建构的有效途径,评析翻译经典的价值所在。
于辉宋学智
关键词:文本
经典论争二十年:观点交锋与未来展望
2013年
在经典论争持续20年之际,以中国经典热以来发生的争鸣与商榷为抓手来举要梳理,不失为回顾考察的一条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展望未来中国经典的探讨空间。
宋学智
关键词:文学经典争鸣
金钱与亲情的斗争——叙述学观照下的《我的叔叔于勒》被引量:3
2015年
1980年以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基本篇目,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这是该小说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标志,而莫泊桑本人也成为中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小说家之一[2]。和所有其他经典作品一样,该小说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对其主题思想的解读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许玉婷
关键词:小说情节中学语文教材莫泊桑叙述学
译作经典的生成: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人物视角下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内心世界两方面的刻画是极其成功的,尽显其"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小说原作中的上述特点在李健吾的译作中得到近乎完美的再现。本文以李健吾的翻译观、艺术观为阐释依据,结合他对福氏艺术理念的不俗把握,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不同汉译本的比较,试图展示李健吾译本对原作两大特色的成功诠释,探讨其译作的经典之处,进而指出译者与作者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契合在翻译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于辉宋学智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傅雷翻译研究的人文学视角被引量:1
2017年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作者用来表现他的人文性的工具,翻译中,仅仅着眼于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的解决,会使我们无意中落入工具理性至上的陷阱。傅雷的翻译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能在内容与形式之上,精彩地传递出原作的人文精神。傅雷总是选择那些最具人文性的作品进行翻译,他对极具人文精神的作品的慧眼,对作品中人文思想的深刻领悟和准确再现,都说明了他的人文思想和他的翻译思想一样,是极有高度的。
宋学智
关键词:翻译研究人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