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IES2011)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沈渭寿李海东袁磊纪迪林乃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河谷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2篇沙地
  • 2篇沙化土
  • 2篇土壤
  • 2篇风沙化
  • 2篇风沙化土地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养分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种
  • 1篇砂生槐
  • 1篇生境
  • 1篇生境因子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恢复技术
  • 1篇适生
  • 1篇水分
  • 1篇土壤水

机构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6篇李海东
  • 6篇沈渭寿
  • 4篇袁磊
  • 3篇孙明
  • 3篇林乃峰
  • 3篇纪迪
  • 2篇邹长新
  • 1篇王涛
  • 1篇赵卫
  • 1篇佘光辉
  • 1篇孙俊
  • 1篇燕守广
  • 1篇张涛
  • 1篇唐军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藏高寒河谷沙地生态恢复与安全屏障建设的对策建议被引量:10
2013年
风沙灾害对西藏高原重要空港、青藏铁路(公路)、正在建设的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等交通要道的安全运营构成了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目前,雅鲁藏布江流域现有风沙化土地27万hm2,急需大力开展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文章基于分析大量野外调研和试验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高寒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与安全屏障建设的对策建议,即是尽早开展生态恢复分类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安全监控与恢复潜力评估、进一步开展特殊气候带下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以期为西藏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海东沈渭寿赵卫邹长新
关键词:生态恢复技术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12
2012年
土壤水分是制约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之一,准确把握沙地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对指导正在进行的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文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为对象,研究了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6.14%~14.20%,随着湿沙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平均值随之增大。各层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强变异性。2)除0~20cm土壤含水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外,其它各层土壤含水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以20~40cm和40~60cm相关性最高。3)流动沙丘迎风坡和河滩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背风坡、沙砾地、沙丘顶。雅鲁藏布江河水丰枯变化、微地形和风沙运动则是造成不同类型沙地、沙丘部位土壤含水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海东沈渭寿林乃峰袁磊孙明纪迪
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及其对播种期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野外观测了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期间的生境因子(降水、地温、土壤水分和风沙运动),结合文献[13]所报道的2008--2011年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结果,分析了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最佳播种期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降水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坡向的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过程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土壤水分补给,从而保证新播植物的根系前在越冬穿过旱季的干沙层,到达土壤水分较稳定的土层而顺利越冬。2.裸露于沙丘表面的种子因高温灼烧而干瘪、开裂,丧失发芽能力,尤其是刚出土的新生芽和幼苗对日灼很敏感,常出现3~4.5cm幼苗与地表接触的根茎结合部受日灼而死亡的现象。3.选择6月下旬前后作为植被恢复的最佳播种时间,通过河谷风向变换频繁引起的风沙运动,完成飞播植物种子的自然覆沙,既能满足新播植物种子发芽和出苗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亦能提供相应的生长期,使植株高和根系长度生长到一定程度而保证新播苗顺利越冬。
李海东沈渭寿燕守广王涛唐军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生境因子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沙化土地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征被引量:22
2012年
在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区,选择流动沙地、平缓沙砾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覆沙河滩地等类型样地,研究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层的养分状况和粒度特征,探讨了风沙运动对土壤粒度组成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沙化土地土壤pH值呈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很低,但全磷和全钾均很高。土壤粒度组成表现为砂粒含量(53.83%—95.93%)>粉粒(3.3%—40.5%)>粘粒(0.77%—5.68%)。2)粘粒和粉粒含量均以覆沙河滩地(分别为4.02%和27.95%)最大、半固定沙地(分别为1.35%和5.27%)最小。粘粒含量表现为覆沙河滩地>固定沙地(2.98%)>河滩流动沙地(2.89%)>平缓沙砾地(1.69%)>河岸流动沙地(1.54%)>山坡流动沙地(1.49%)>半固定沙地。不同类型沙地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粘粒含量相似,仅在山坡流动沙地和河岸流动沙地的大小顺序有所差别。砂粒含量以半固定沙地(为93.40%)最大、覆沙河滩地最小(68.05%)。不同类型沙地的砂粒含量与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3)土壤养分含量与粘粒、粉粒、极细砂粒和细砂粒等细沙物质的相关性较强,与中砂粒、粗砂粒和极粗砂粒等粗沙物质呈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弱。其中,粘粒和极细砂粒含量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增加贡献较大。流动沙丘随风沙运动而不断往复摆动的现象和土壤细颗粒的迁移和损失,对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再分配过程产生较大影响。
李海东沈渭寿邹长新袁磊纪迪
关键词:植被恢复风沙运动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被引量:26
2012年
通过4a的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研究(2008—2011年),观测了北方优良沙生植物种和西藏乡土沙生植物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河谷流动沙地上的出苗、保存、生长和繁殖情况,筛选和确定了西藏高寒流动沙地人工模拟飞播的适生植物种。结果表明: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籽蒿在播后第2年便有花序和种子出现,花棒和沙拐枣在第3年开花结实,籽蒿、花棒和沙拐枣均能完成生活史。籽蒿的再繁殖能力较弱,花棒和沙拐枣的再繁殖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沙丘的形态特征对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影响较大,最适宜型(第Ⅰ类)流动沙地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最好,植被盖度达35%;较适宜型(第Ⅱ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好,植被盖度达30%;不适宜型(第Ⅲ类)流动沙地的效果最差,植被盖度尚不足10%;基本适宜型(第Ⅳ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差,但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法,植被盖度可达20%。不同沙丘部位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差异明显。
沈渭寿李海东林乃峰张涛袁磊孙明孙俊纪迪
关键词:流动沙地植被恢复
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m×30m的样方,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空间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总和)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基部宽、顶部狭,随径级增大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砂生槐种群中幼龄体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群分布,随着年龄等级的增加,由中幼龄体不同尺度下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过渡到大龄等级下的随机分布。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有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变化趋势是随着径级差距的加大,幼体与其他径级砂生槐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减弱;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均呈正相关。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孙明袁磊林乃峰
关键词:砂生槐年龄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