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Lasw11-1)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晓红胡雯黄勇周昆陈光舟更多>>
相关机构: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淮河流域
  • 3篇暴雨
  • 2篇雨季
  • 2篇致洪
  • 2篇致洪暴雨
  • 2篇环流
  • 1篇雨团
  • 1篇致洪大暴雨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分析
  • 1篇中尺度特征
  • 1篇中尺度特征分...
  • 1篇中尺度雨团
  • 1篇热带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副热...
  • 1篇环流分析
  • 1篇季风
  • 1篇季风涌
  • 1篇副热带

机构

  • 3篇淮河流域气象...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蚌埠市气象局

作者

  • 3篇张晓红
  • 2篇胡雯
  • 1篇陈光舟
  • 1篇周昆
  • 1篇周述学
  • 1篇黄勇

传媒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第27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暴雨多尺度环流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使用NCEP/NCAR 1°×1°逐日再分析资料、风云2号气象卫星亮温(TBB)资料,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梅雨期暴雨集中在淮河流域,其中从6月30日—7月8日,沿淮淮北连续9 d暴雨、大暴雨,降水集中程度和降水强度均超过2003年,导致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大洪水。雨季期间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频繁出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位置稳定;强盛的季风涌将充沛的水汽输送到淮河流域一带与中高纬度干冷空气频繁交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强、强盛的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对流扰动东传的有利配置导致2007年淮河流域集中强降水。
张晓红贾天山胡雯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涌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一次致洪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淮河流域内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双星观测资料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这次降雨过程集中在淮河干流,呈现出强降水区稳定少动,高雨强出现频度大的特点,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大洪水,是一次典型的致洪大暴雨过程。(2)暴雨区与中低层的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形成、发展与移动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中尺度云团、雨团的强烈发展。中尺度雨带具有准静止性,且强度很强,这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3)强降雨主要是在α尺度云带上不断生消发展的β中尺度云团,甚至更小的γ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合并造成的。它们大多生消于32~34°N、114~118°E范围内,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消、演变和移动与中β尺度雨团的强度和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和增强阶段。(4)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湿、正涡度和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加强中低层的动力抬升,促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强降雨发生时,对流层中层的比湿快速加大,而云中液态水则表现为骤然减小。
胡雯张晓红周昆陈光舟黄勇
关键词:淮河流域致洪暴雨中尺度雨团中尺度分析
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环流影响系统及天气特征分析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洪水期间大气环流及影响系统的时空分布,对雨季偏长及致洪暴雨气象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淮河流域雨季偏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伸入大陆稳定脊线位置以及中高...
周述学黄春生张晓红彭余海
关键词:致洪暴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