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B405)

作品数:30 被引量:262H指数:10
相关作者:许纪霖阮清华杨国强瞿骏茅海建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动员
  • 3篇新中国
  • 3篇新中国成立
  • 3篇新中国成立初...
  • 3篇富强
  • 3篇变法
  • 3篇城市
  • 2篇战争
  • 2篇张之洞
  • 2篇社会达尔文主...
  • 2篇思潮
  • 2篇女性
  • 2篇清末
  • 2篇主义
  • 2篇文明排外
  • 2篇戊戌变法
  • 2篇物质主义
  • 2篇辛亥革命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机构

  • 28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阮清华
  • 6篇许纪霖
  • 4篇茅海建
  • 4篇杨国强
  • 3篇瞿骏
  • 2篇姜进
  • 2篇方平
  • 1篇唐小兵
  • 1篇徐峰
  • 1篇李蓓蓓

传媒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共党史研究
  • 3篇历史教学问题
  • 3篇学术月刊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开放时代
  • 2篇社会科学
  • 2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史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1篇2009
  • 4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动员职工家属离沪运动探析被引量:1
2011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将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堡垒,人民政府在大中城市普遍发动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力图对城市进行全方位改造,疏散城市人口即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上海从解放初期即开始进行各种人口的疏散工作,并在1955年发动了动员职工家属离沪的运动。
阮清华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动员人口职工家属
甲午乙未之際:清流的重起和劇變被引量:1
2013年
甲午中日戰爭促成的言路一派憤切和羣起高亢,使十年以前因中法戰爭的起落而在政府壓抑下一時星散的清流,重起於時勢危迫之中。同時,由戰爭造成的政局變動,使淵源於清流一脈的翁同龢與張之洞各自因李鴻章的挫跌而走向高處,分別成爲政府裏和疆吏中的重心。重起的清流既以其議戰議和的彼此呼應相感染,攏集朝野士人,又以其羣聚和羣鳴影響了時事的走向與朝政的起落。這個過程由追究戰爭與議和的責任開始,又步步深入觸及中國社會的積弊和時弊,並最終由除弊而走向以西法變成法。在甲午之前以洋務爲中心的三十年歷史裏,清流曾代表了儒學的固性和剛性,與借法自强的洋務一派相對峙,因此他們在甲午戰爭之後急速地越過借法而走向變法,同時又寫照這個羣體在時勢逼迫下的劇變。
楊國强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
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近十年中国的历史主义思潮被引量:26
2010年
近十年的中国思想界,在各种各样的"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主体性"的叙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理论预设,这就是对抗普遍理性的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的反西方主义思潮发展而来,在21世纪初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挑战价值性的普世文明,相信历史只是以个性的方式存在,国家乃是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它试图发现中国特殊的民族本真性,以对抗西方的文明一元论,然而,历史主义对中国的整体化诠释是暧昧的,在抛弃西方文明中启蒙价值的同时,却吸纳了其可怕的国家主义,最终其所追求的另类现代性,只是一种去价值和去伦理的国家富强和韦伯式的制度合理化而已。
许纪霖
关键词:历史主义普世文明中国模式
可疑的繁盛--日军阴影下的都市女性文化探析被引量:10
2008年
女子越剧在战时上海的发展是女性在现代都市公共空间中历史性崛起的一个标志,表达了女性群体所关心的问题和对生活的渴求,并引起一般民众的共鸣。但是,孤岛和沦陷时期日军对上海的统治对女子越剧的发展和女性文化的兴起并不具有历史性的作用,有决定性意义的反而是日军统治没有阻断或改变都市移民、都市文化现代化,以及女性参与社会这些较为长期的进程这一事实。而日本占领军的高压统治,却成为一种催化剂,使得一直遭受男性精英批评和轻视的女性流行文化历史性地走向了前台,使女性和女性文化第一次占据了都市文化大舞台的中心位置。女子越剧在战时上海的兴起无疑为我们探讨战争、沦陷与都市文化空间中女性的崛起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姜进
关键词:战争都市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以追悼会为中心(1911-1912)被引量:4
2008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中的一个巨大符号,其丰富的意蕴,多样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1911—1912年间上海、北京各城市中的开放私园、同乡会馆、街头等公共空间来生成、填充、建构的,而追悼会正是辛亥革命与城市公共空间复杂互动的一个焦点所在。它初步形成了一个"革命记忆资源仓库",并加深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政治化"。
瞿骏
关键词:辛亥革命城市公共空间追悼会
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和教案被引量:1
2009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借助于条约权利而涌入中国,并且远走四面八方。与彼时的商人、兵头、外交官相比,传教士以福音为信仰而志在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以其远走四面八方的进取不息而深深地锲入中国人的地方社会和日常生活。对中国人来说,两者都是搅动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使19世纪后期西教入华的历史成了绵延不绝的教案史。
杨国强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教案
“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之二 張之洞與楊鋭的關係——兼談孔祥吉發現的“百日維新密札”作者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杨锐即常住北京,充当张之洞的“坐京”,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并办理各种交待事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了大量的指示,并在杨锐被捕後积极进行营救。本文还证明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杨锐。
茅海建
关键词:张之洞戊戌变法
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被引量:12
2009年
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在公民责任的旗帜之下,从知识分子到全民动员的社会运动。启蒙知识分子从"五四"的胜利中尝到了社会运动的甜头,开始从个人的解放转向社会改造,转向面对广大国民的社会运动。"五四"之后涌现的高潮,并非是爱国救亡,而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社会改造。"无中生有的造社会",在国家之外建立一个自发自主的、有组织的社会,成为20世纪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共识。"五四"的社会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其背后所凭借的不是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而是更宽广的人类意识和世界主义胸怀。
许纪霖
关键词:世界主义
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被引量:19
2010年
晚清是一个国家主义狂飙的年代,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引之下,中国人相信优胜劣汰,相信强权就是公理,相信国家实力就是一切,致力于模仿19世纪西方文明中的国家主义与物质主义。日益弥漫的物质实利主义摧毁了中国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造成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乱局与精神危机。不久后在欧洲爆发的世界大战,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废墟之中意识到国家主义与物质主义是现代文明两帖可怕的毒药,于是从生存竞争的迷雾中醒来,产生了五四时代广泛而多元的文明自觉,从以"力"为核心的国家建构转向了普世价值的新文明探求。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因而也结束了晚清时期的去价值、去道德的实力趋向,重新获得了普世性的文明基础和道德正当性。
许纪霖
关键词:富强社会达尔文主义物质主义
张之洞与杨锐的关系——兼谈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作者
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亲密关系,当时就为人所熟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撰《杨锐传》,对此有相当具体的述说,后来的史家多引用之。李宗侗教授曾发表两文,披露杨锐给张之洞密信两件,以说明张、杨关系之详情。我曾作《戊戌年徐桐荐张...
茅海建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